玉,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從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至現代豐富多彩的玉作制品,其中無不包含著華夏民族對玉的崇尚,以至歷史學家不得不在浩瀚的中國發展史上為其確立了單一的“玉器時代”,從而使古玉器由一簡單的工藝品提升到一個時期的文化特征,使其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加淋漓地展現了出來。
玉出土,有形如瓷片者,有形如石灰者,有形如枯骨者,有形如獸角獸牙者;有色如生姜者,有色如爛醬者,有色如鮮棗者;有半露質地者,有微露質地者,有不露質地者,有帶玻璃光,有遍體不露玻璃光者,形形色色,愈古愈怪,真令人難測。嗜古者,故當格外留心。誠以斑銹深厚,年愈舊而形色愈暗,一經盤出,各種形色必露其精彩,有匪夷所思之妙。露質地者,固佳。不露質地者,其古香異彩,尤為奇絕,此不可不知。
古玉以圭、璧、琮、璜等為上品,次之祭器環佩,再次之則零星小件。至秦漢以后,以印章符節為上。殉葬有用玉押者,玉押即玉版也,長數寸,體形異常,以美玉為之,以圍腰間,可保上體,下體之糞塞陰塞之類又為其次也。不同身份所執的玉器也不同,《周禮·春宮》:“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泊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里將王、公、侯、伯、子、男所用的"贄"分為六個等級,用六種玉器表示,因而玉贄本身也是等級制的一種表現。
仿古璧、琮辨識
本文僅以在禮器中占主要地位的壁、瓊為例,以歷代仿品為線索,簡要闡述璧、琮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位置。
禮器是禮制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玉禮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動。按照《周禮》的說法,玉禮器有六種“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立橫禮北方。”可以說祖先這種最頻繁。最強大的宗教活動直接影響了玉器的生產和使用。玉器作為一種被神話了的器物,它的使用和器物所表現的宗教方面的內容也同祖先的崇拜有密切關系。
璧,琮是最常見的古代玉器,它們的生產、發展主要于漢代之前。宋代以后,出現了大量的仿古制品,一些作品在制造風格上同漢代之前的作品相似,有一些還進行了作舊處理。了解這些作品同古玉器的區別,確定這些作品的制作年代,對研究宋代之后玉器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仿古璧的辨識
璧是禮天的重要禮器,在漢代之前的玉器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形成了素璧、谷、蒲紋璧,獸面紋璧、螭紋璧等玉璧體系。宋代之后,仿古璧大量出現,有一些是依據古璧制造的,有一些是依據古代圖案綜合設計的。下面是幾類仿古玉璧的典型品種。
1、仿古谷紋璧:
谷紋璧主要流行于戰國及漢代,常見的谷紋有三種,一為旋形谷紋,有著錄稱之為臥蠶紋,這類谷粒較小,排列密集,一類為小乳丁紋,谷粒較高,圓而光滑排列稀疏,一類為大乳丁紋,這幾種谷紋的制造,皆于平面上交錯琢出陰線以凸出谷粒。下述仿古谷壁,風格特點與戰國及漢代作品有不同,分屬不同時代。
(1)宋代風格的仿古璧。谷紋、帶紋璧,青玉,暗白色,有較重的沁色。璧面有內外兩周紋飾,外周為谷紋,內周為細陰線條帶紋,璧上有較強的光澤,此璧的谷粒呈旋狀,較小,頂部不甚尖。同明代谷紋相比,顆粒較小。同清代作品相比則顯得堅硬光亮。內周的條帶紋為單線勾邊,細而長,類似的條帶紋玉璧,故宮有收藏。這類條帶與唐代玉器上的條帶紋有相似之處,且條帶勾連有序,雕琢細致,整個作品有宋代玉器的嚴謹風格,而唐代玉器無谷紋,此璧應為宋代作品。
(2)明代的谷紋璧。白玉,光澤較強一面琢谷紋,另一面琢龍鳳紋。明代玉器上較多地出現了谷紋,這時期的谷紋谷粒較大,凸起較低,邊緣較圓潤,近似于銅器中的乳丁紋,制造工藝上有兩種不同的特點,一是谷粒用管鉆套磨以直線陰刻出谷粒間的空白。另一是交錯施用陰線直線留出陰線間的谷粒、紋飾類似戰國時的蒲紋,但凸起的谷粒較蒲紋的凸起要高。這種谷粒呈多角形,谷粒較大。
(3)請代的谷紋璧。白玉,壁表面琢凸起的谷紋。粒大而稀疏,作四周排列狀,不仿戰國玉壁谷紋橫、縱、斜問排列。粒呈旋狀,是在隆起的谷粒上用陰線琢出的旋紋。這種琢法在漢代獸面紋、蒲紋上常常使用。但比較漢代作品,此璧谷粒隆起較高。用玉不同于戰國及漢代作品,光澤溫潤,蠟樣光,為乾隆時的制作工藝。
(4)現代仿古谷璧。青玉,一側燒古作舊,仿故宮博物院藏戰國谷紋玉璧。孔中鏤雕一獸,與原作非常相似,是典型的照圖冊仿制的古玉,原照不大清晰,仿制者對戰國玉器又不大了解,很多地方走了樣,如獸的嘴形、足形,身上的裝飾不同于原作,也無戰國圖案風格。壁上的谷粒大而淺,壁的邊棱也無戰國玉器風格。
2、仿古獸面紋璧:
戰國玉器中出現了一種表面分為內外區,外區飾雙身獸面紋,內區飾蒲、谷紋的玉璧。到了漢代,這類玉璧的使用量很大,制造的更加精致,一些作品直徑超過了30厘米,一些作品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宋以后,出現了這類玉璧的仿制品。
(1)宋至明初的獸面紋璧。玉質青白,有沁色,璧上以繩紋為界,分為內外兩區,外區飾三組獸面紋,獸面間飾如意形云紋,內區飾兩周內對的如意形云紋。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中,已發現了多件帶有獸面紋的宋代玉器,如安徽朱希顏墓出土的玉尊,四川廣元玉片,四川廣漢發現的獸面玉片等,還有獸面紋瓦當。從這些作品上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獸面紋大致有如下特點:獸面短而寬,眼鼻布局緊湊,鼻較大,或勾云形,或如意形,造型簡練,眼略小,不甚夸張,粗眉,五官外緣往往有一些密集的短陰線飾紋。此玉壁的獸面紋接應上述宋代獸面紋的特點。從云紋上看,漢代云紋(古玉圖稱蠶紋)為凸起的單紋線,兩端向內勾卷,這種云紋在宋代工藝品上大量出現,尤其在仿制品上表現的更為明顯。這類云紋在元明工藝品中很少出現,且與靈芝紋近似邊緣呈凹凸狀。此玉璧所用云紋為如意形,與宋代仿制品上所用的如意云形形狀相近,因此從玉璧的紋飾上看,此璧為宋代至明代初時的作品。
(2)清代仿制的獸面蒲紋璧。白玉,有沁色,表面以繩紋界,分為內外兩區,外區雙身獸面紋,有粗細兩種陰線琢出,但陰線運用的不合理,與常規作品不同,線條直線多,弧線少,顯得生硬,玉質偏白,多石形,沁色不自然,局部色重似烤作,內周面積較小,雕蒲紋,為清代仿制。
(3)近現代仿制的雙身獸面紋璧。玉略白,大面積沁紅褐色。表面分區,外區為雙身獸紋,內區飾谷紋。此璧顏色為人工所染,璧小而厚,無古玉風格,已知的古璧無這樣的用玉風格及沁色,獸面采用粗、細相配的陰線紋,細線局部有跳刀,若斷若續,仿古做法,這是清代以后出現的仿古方法,谷粒大而稀少,獸面死板,是現代的仿古制品。
3、仿古螭紋璧
漢代玉器中大量出現了螭紋,有很多帶有雙螭圖案的玉器,這些螭紋玉器對后世的玉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螭紋璧則是螭紋玉器中最典型的作品。在傳世的玉器中有許多螭紋壁,個別作品為漢代的仿古作品,以下為各時代仿古螭紋壁的典型。
(1)宋代風格的螭紋谷紋璧。白玉,較薄,一面琢旋形谷紋。另一面凸雕一蟠螭。此璧風格古樸,做工較細,所雕之螭同廣漢出土雙螭玉帶扣風格近似:長頸,短肢,肩部有向兩側旋紋,眼鼻聚于螭頭前九分為一處,窄頭臉,寬耳,弧形獨角。另外,此螭的尾部極長,多層分叉,向外翻卷,走勢形同宋代的卷草紋。此璧具有宋代徑小,體薄,飾紋嚴謹的特在,制造年代約為宋,不會晚于元代。
(2)明代的雙螭紋璧,故宮博物院藏。一面雕雙螭,呈前后追逐狀,首位相似,另一面琢縱、橫交錯的席紋。雙螭紋璧,可能在漢代就已出現,故宮藏有傳世的漢代雙螭壁。雙螭圖案在宋、元代以后的工藝品中大量出現。這在元代的雙螭紋帽頂和明初雕漆雙螭紋盤上表現的非常明顯。傳世玉璧中有許多雙螭紋玉璧具有元代風格,這類玉壁上的螭紋大致為兩種。其一,螭頭略長,嘴部略尖,腦后有長發,長頸。其二,螭頭略方,面部結構復雜,身上有火焰狀飾紋。此璧雕螭與前述兩類不同,螭頭短而寬,兩頰與嘴端連呈圓弧狀,長發飄拂,尾細而如線,因而非明處作品,制造年代大約為明中期。
(3)清代的三螭紋璧。青玉,較厚,厚度均勻,棱角齊整。螭頭呈長方形,螭身局部邊棱似有刃,是清代中期典型的琢玉風格,壁的另一面分為內外兩區,以繩紋為界。內區飾谷紋,外區飾雙身獸面紋。此璧為清代的仿古作品,不做舊,講究工藝,具有較高的琢玉水平。
(4)現代制造的雙螭谷璧。青玉,一面雕雙螭,另一面雕谷紋,此璧表面人工作舊,燒烤紅褐色,雙螭有長發,仿無代風格。但元代螭發飄拂比作品螭發直硬,螭肘有旋形紋,亦為仿元、明風格。但螭的尾、足、頭皆無元明螭紋特點。另外,已知的古代雙螭璧皆凸雕,此璧螭腹與璧分開,是清代后出現的做法。
4、燮龍璧
漢代玉尊上出現了放折的燮紋,身似邊框,端部飾鳥首。但這種燮紋尚未運用于璧。唐、宋之時龍紋璧流行,燮龍璧是在龍紋璧的基礎上演化出的仿古制品。
(1)明代的燮龍紋璧。璧表面凸雕兩組燮龍。每組中各有一龍首,一鳳首。身方折勾連并側出燮龍拐子。明代燮龍拐子在仿古玉尊上曾多次出現,具有頭小身大,身體蔓延無規律,多側出拐子并在轉角處有勾形裝飾的特點。
(2)清代的燮龍璧。內外緣有凸起的邊棱,表面陰刻錦紋地子并等距浮雕六組燮龍紋,每組兩龍,大頭細身,身方折呈拐子形,璧外緣有“大清乾隆仿古”字樣,這種仿古不以古玉為本,而是依舊玉上的燮龍樣式進行設計,作品似古非古。
5、仿古圭璧
圭璧是把圭與璧組合為一件玉器,圭璧的形狀最初見于《三禮圖》,著于宋初。很難確定圖形是按實物繪制還是憑空想象。目前發現的圭璧實物皆為傳世玉器,分別屬于不同的時代。下面為不同時代圭璧的代表作品。
(1)明初期的圭璧。璧較小,飾谷紋,圓而有孔,邊緣有棱。璧的上端凸出小的圭頭,下端凸出小的圭尾,璧小而光亮,谷紋細密,屬明初到宋代的風格,所飾之圭中部有一條隆起的凸脊,《三禮圖》所繪宋代玉圭皆不起凸脊,有脊之圭為明以后的作品,據此,此圭為明初所制。
(2)明晚期的圭璧。圭璧上部飾三星紋,下部為海水紋,中部為一圓形璧,璧上有勾云紋,中間璧孔不通,為象征性孔。我們知道,工藝品上海水紋圖案的大量使用主要在明嘉靖以后,所以此作品的年代不會晚于清初,作品上的勾云紋、三星紋、海水紋給我們提供了這一時期玉器的幾種樣式。
(3)清代的圭璧。圭上琢有十二章紋,紋飾結構、形狀及雕琢方法同乾隆時期其他玉器一致。十二章圖案在清代宮廷用品上非常廣泛。另外,傳世玉中還有一些清晚期的作品,這些圭璧體積大,工藝粗,進行作舊處理,并飾吉祥圖案或篆書文字,絕無古玉風格。
二、仿古琮的辨識
琮是古代玉禮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大量出現,商周兩代廣泛流行,春秋戰國時期漢有少量作品。漢儒注《說文》等漢代文獻對琮體形狀的表述略有含糊,漢碑六端圖僅繪了琮的平面圖形。后人對琮的形狀產生了誤解,聶琮義《三禮圖》把琮釋成與璧相對應的片形玉器。吳大澂《古玉圖考》將古代玉器中的立體柱形器定名為琮,至今多數學者無異議。宋代對古玉琮的稱謂尚難確定,但龍泉窯瓷器中出現了琮式瓶,樣子與良渚文化玉琮相似,可見良渚玉琮在當時已很有影響,仿制古玉瓊的條件已經形成。目前的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仿古玉琮,已知的仿古玉琮多為傳世品,進行分類判斷,大致可分為宋至明,明至清初,清中晚期,近現代四個階段的作品。
1.宋代至明代的仿古玉琮
主要見于清宮遺玉,常見有三類,一類為仿良渚文化紋飾玉琮,一類為仿戰國紋飾玉琮,一類為秦琮。
仿良渚紋飾玉琮。一端略寬于另一端,方柱形,外表分為四節,兩節飾人面紋,兩節飾獸面紋,交叉排列。作品與良渚文化玉琮非常相似,可能是比照相似實物制造。但在某些局部與良渚玉琮有區別:第一,人面紋的額線排列細密、規則、陰線較深,且以陰線突出陽線,良渚文化尚無這樣的陰線加工技術,第二、兩組額線間所施細密錦地為折線組成,良渚玉琮人面的額線間很少施以錦地,且錦地又以旋形紋為主,從不見這種折線錦地紋。第三,琮角獸面鼻梁處呈凹狀。這是良渚玉器所不見的,四處所飾方折的回紋,與良渚玉器的回紋也不同。清宮遺存的仿良渚玉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舊玉改造,將古玉器染色,描紋,有的還被挖膛配膽,改以它用,這類器物基本上保留了古器的原貌。另一類則為新玉作舊,整體上看這件玉器的紋飾不同于良渚作品,不是在舊玉器上加深描實,而是按照作者的理解琢制。此作品紋飾工整細膩,與明中晚期的玉器風格不同,可能是明代之前的作品。
仿戰國紋飾玉琮,方形,矮而寬,玉蒼舊似石化,而有赭色沁。外表分為兩節,節上有三道凸紋,節較小,節外空白處飾有仿戰國的勾云紋,勾云紋中隱約含有獸面紋,這種矮方形的琮良渚文化中已出現,并成為商至戰國時期玉琮的主要樣式。但在明至清代的仿古玉琮中卻非常少見。此玉琮除橫凸紋外:其他紋飾皆仿戰國玉器。紋飾雕琢的細膩古樸,做工圓潤,與明代王器風格不同,較乾隆時期仿古玉器的風格也不同,因此可能是明代之前的作品。
2.明中晚期到清初的仿古琮
似新疆玉,青綠色,大量利用玉皮以光舊料。上部較下部寬,粗膛,方柱狀,外表分為四節,每節的凸起方塊上飾獸面紋。兩種不同樣式的獸面紋交錯使用,琮表面的中部琢有乾隆御制詩句。此琮獸面的鼻、嘴、額、耳皆做仿古勾云紋形,眼為菱形或棗核形,腮部飾凸起的卦紋。此琮仿良渚樣式,但飾獸面紋極其復雜,元明代前玉器的風格,且雕工粗糙,因而是明末至清初的作品。
3.清代中晚期的仿古琮
為清宮遺玉,玉色青綠,與故宮現存乾隆朝玉器所用玉料色澤不同,帶有較多玉皮,以光舊玉色澤。方柱形,外表分為一節,交叉飾人面紋及獸面紋。人面在下,獸面在上,與良渚玉瓊排序相反。獸眼的雕法與良渚文化玉琮近似,采用凸雕之法。呈較大的片狀,但形狀有差異,人、獸的嘴部飾回紋,呈正反相背的旋形,良渚文化玉琮大量發現并引起人們的重視,除宮廷外私人也有較多收藏,吳大澂《古玉圖考》就收錄了數件私人藏品,這些為仿古玉琮的大量出現提供了條件,這時的作品或照圖錄,或照實物,其中又加入了制造者的理解。樣式上較接近于真實。此作品局部按真實仿制,部分為想象變形,表現出清中晚期對古玉琮了解的朦朧性。
4、近現代仿古玉琮
以良渚文化玉琮最為常見,一些作品帶有隨意性,一些作品以圖冊為本,從材料、造型、紋飾上進行精心仿制,一經作舊,很像古物。青玉琮整體呈方形,兩端無原形的射,外表分為兩節,飾人面紋。以下幾處同良渚玉蹤不同:粗陰線原形眼,凸起方形鼻,鼻上無回紋裝飾,兩道額線上無細陰線紋。玉表面剝蝕嚴重,為人工制造,是假古玉。
綜上所述,歷朝歷代對遠古禮器中的璧、琮的仿制,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周禮》、《禮記》這兩本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也是儒家有關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而書中大量關于古代周玉制度的記述,對漢之后的典章制度的制定影響很大,致使古代用玉制度在中國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使配玉成為人格和品德的標志。《周禮》中稱:"古之君子必配玉,右薇角,左宮羽,趨以采齊,引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楫之退則物之。然后玉鏘鳴也。"此思想貫穿了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