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美玉產于號稱“萬山之祖”的昆侖山中。《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與西王母會于昆侖,兩人難舍難分,后周穆王“載玉萬只而歸”,可見和田玉早有聲名。漢代的玉門關傳說即因該地為和田玉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處而得名。
歷史學家考證,和田玉向中原輸出的時間大約有5000-6000年之久,早在絲綢之路開辟前,我國就存在一條從中國中原到歐洲地中海的“玉石之路”,這一條玉石之路堪稱我國和世界上最早一條溝通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貿的運輸線。
和田玉(主要是仔玉)主要產于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這兩條河史稱白玉河和墨玉河。每當夏洪爆發,將昆侖山上的玉苗沖刷下來,經過反復磨滾、撞擊,雜質盡去,只剩下圓潤光華如凝脂般的寶玉。居住在和田的維吾爾老鄉自古就有上山采玉、下河撈玉的生活傳統。河里撈的玉稱“仔玉”,質量上乘,但產量低;礦采的玉叫山料,史書稱之為“攻山采玉”,產量較高,只是質量參差不齊。
和田玉按顏色可分為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黃玉、青花、紅玉等。其中最珍貴的白玉是羊脂玉,凝如白脂。目前一公斤羊脂玉價值可達10萬多元。如果白玉中雜有琥珀色的斑痕,價值更高。
目前,新疆每年開采和田玉250-300噸左右,其中白玉以上的優質玉材占20%。子料年產量約20噸。新疆寶玉石協會會長李澤昌說,地質部門測量,從塔什庫爾干到且末1100公里的地質帶上,和田玉資源量在21至28萬噸,儲藏量特別豐富,開發遠景可觀。
近年來,隨著和田玉知名度不斷提高,和田地區大力弘揚和田玉文化底蘊,利用和田玉的知名度,發展當地旅游業,促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