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東西的“玉石之路”,也被稱為“昆山玉路”、“和田玉路”,是與“絲綢之路”相對而提出的,就是早期的溝通中西交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以新疆和田為中心,向東西兩翼運出和田玉,經口內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向東漸進到達中原地區,向西據說在巴格達也有發現。這條“玉石之路”早于“絲綢之路”數千年,為后來張騫出使西域“鑿空”的絲綢之路奠定基矗有關這條道路很早就見于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如《穆天子傳》關于周代穆天子西征“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載玉萬只”的記述。我國近代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較早也注意到這個問題。考古材料中有確切的鑒定結論的是殷墟婦好墓發現的大量和田玉,使我們確信至少在商代晚期開始就有大量和田玉涌入中原,甘青地區齊家文化中也有許多玉器發現。越來越多的材料表明,很可能在史前時期確已形成了這條從和田出發向東運輸玉石的路線。
三千年前的西周時代,新疆輸入的和闐玉已經成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論祭祀、各種禮儀,朝見皇帝,都必須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規定。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中國的玉文化已經基本定型了。
“絲綢之路”興起后,運往中原內地的玉料更是絡繹不絕,是絲路貿易的重要內容。歷代通過受貢和貿易的途徑獲得和田玉。和田玉進入中原后,中國玉文化逐漸進入以和田玉為主體的時代,和田玉被譽為中國玉的精英,更被儒家賦予它以“德”的內涵,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