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毛片,亚洲黄色网址

從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質

2020-04-23 zsdown520  1953  收藏  管理

一、玉器研究對于秦文化研究的意義

由于秦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版圖的大一統,而且在短短的15年內制定的一系列封建典章制度為百代所宗,所以史學家對秦的歷史文化一向給予較多的關注。本文試圖從玉器入 手,對秦民族的特質進行探討。選擇玉器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玉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極獨特的地位,它幾乎毫無實用價值,卻具有超自然的力量,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是種較 為純粹的文化符號。先秦時期的各諸侯國在繼承商周玉器傳統的基礎上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玉器藝術風格,其潮流是將商周時代較為粗樸的祭天禮的符號化玉器,轉而為可以佩掛把玩修養性情的飾物,工藝趨于精雕細琢,線條變得瀟灑流暢。同時以玉比賦個 人品質的儒家思想也在此時成熟,其核心內容為“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其表現形式為“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與此相比,秦國玉器似乎置身大潮之外,春秋早期為繼承西周風格基礎上的發展,形式拙樸,線條細密規矩,與山東諸國有相似之處,但其后秦式玉器并未擺 脫這一風格。當戰國中晚期玉器藝術達到新的高峰之時,秦國玉器卻日見式微,秦人對玉的認識也從未向儒家的“仁”歸附,僅視之為“寶”而已。這與秦人“雜處戎狄之間”的文化 根源有關,更與秦人在掃平六合過程中興刑名、貶儒術的政治思想,獎勵耕戰、抑制舊貴族 的治國策略,以及崇尚質樸、講求實用、追求宏大悲壯的審美觀念有關。從玉器這種觀念化很深的器物上,我們能夠較為清晰地看到秦文化的特征。

特征是在對比中凸顯的,為研究秦式玉器的特征就有必要將其他文化的玉器拿來進行比較。 春秋戰國是地域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有的學者詳細地劃分出9個文化圈,這樣進行比較研 究就很困難。林劍鳴先生認為“實際除嶺南、西南、長城以外三個少數民族文化圈外,其余 只剩關東與關中兩大文化圈”,這是非常具有概括性的論斷[1]。從玉文化 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作為主流的齊魯和中原諸國,還是開一新風的吳、楚,其藝術風格、發展脈絡和對玉的文化解釋都具有較大的共性,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與秦的玉文化進行比較。所 以本文列出對比的雙方為秦玉文化和山東諸國玉文化,比較的方面有考古發現、發展脈絡、藝術風格和玉文化觀念。

二、秦式玉器的發現情況與發展脈絡

秦人的玉器遺物發現的數量比較有限,其面貌特征不很鮮明: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玉器,秦代 玉器,山東諸國玉器以及戰國、漢初玉器都難以清楚地區分,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識的。所 以本文選取的秦式玉器標本,春秋戰國時代的僅限于秦國范圍內墓葬、遺址中的出土品,秦 代的則選取幾件特征鮮明,基本上得到公認的秦人玉器,其他的不予涉及。

秦人早期活動于汧水、隴山之間。西周末葉,平王迫于諸戎的壓力而東遷邑,“(秦)襄公以 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 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國。”其后秦人經過艱苦的戰斗,至穆公時 創造了“益國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局面。此間雖堅持不懈地向東發展,但終為晉 、楚所阻[2]。所以春秋時代秦人的活動重心在關中西部,玉器發現也集中在寶雞、隴縣及鳳翔雍城一帶。重要發現有以下幾批[3]:

1.1986年11月,隴縣邊家莊5號墓。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配享5鼎4簋,是春秋早期秦國大夫級貴族的墓葬。玉石器計有玉泡2,玉圭11,石圭4,石管2,石璧1,石條形飾5,石貝290件 。串飾兩組,一串在頸部,由玉2件、玉牌7件、玉魚1件、瑪瑙珠80粒和若干綠松石組成。另一串置于胸前,由70?,旇е榻M成。

2.1974年戶縣宋村3號墓。時代為春秋早期,有墓內殉人及附葬坑,隨葬5鼎4簋,也是大夫級的貴族。屬于墓主人的玉器有玉圭1,玉戈1,玉管1,玉牌2,頭部發現飾一串,由一個穿 圓孔的方玉片,三個鱗形玉牌,九枚綠松石管及74顆雞血色石珠組成。墓中有殉人4,其中3 號殉人中含玉2;1號殉人中含石1;2、4號殉人各含玉、蚌 1。

3.1963年10月,寶雞陽平鎮秦家溝春秋早期秦墓,出玉圭1,玉4,玉鑿2,玉魚3,玉兩塊含在口中,兩塊置于耳部。

4.1976年鳳翔八旗屯春秋早期秦墓,BM27出玉璧2,玉1,石壁1。BM102的殉人隨葬有玉 、玉珠、玉璧、石圭。

5.1959—1960年寶雞福臨堡東北地發掘10座秦墓,時代屬春秋早期偏晚。墓中出土玉石器 有石圭、玉魚、玉蠶、石等。石皆置于耳部,石圭各墓數量不等,少者2件多者27件。 1號墓出有串飾一組,置于胸前。

6.1981—1984年,鳳翔雍城中部偏東馬家莊春秋中晚期宗廟遺址和祭祀坑中出玉器一批, 計有玉璧81件,玉21塊,石圭34件,煤精環2件,玉璜21件,大多器形較小,制作粗糙。

7.1973—1974年,在鳳翔姚家崗發掘的春秋秦國凌陰遺址中,出土玉璧、玉、玉圭 多件。

8.1976—1986年發掘的鳳翔南指揮鄉秦公一號大墓,墓主為春秋晚期的秦國君主秦景公, 該墓雖經多次盜掘,仍出土各類隨葬品3000多件,玉器有璧、璜、圭、白玉戈、璋、石魚、透雕蟠螭紋玉佩、煤精玉飾、青石馬頭等。

9.1977年鳳翔南部高莊墓地,出土玉璜90件,白玉2件,藍色玉璧一件,玉襟鉤1件,串飾11件,時代屬春秋晚期。

10.1992年,寶雞益門秦墓,其中2號墓時代為春秋晚期偏早,隨葬品豐厚,尤以金柄鐵劍最為引人注目。墓中玉器計有璧10件,環7件,璜24件,虎形佩1件,長方形佩9件,突齒長 方形佩4件,璋形佩6件,角13件,竹節形飾3件,斧形飾 1件,鴨首形飾1件,帶鉤1件,亞字形飾49件,另有瑪瑙飾1件,綠松石串飾1件,料串飾2件 [4]。

11.1972—1975年雍城附近出土的幾批玉器,共計4件,有玉璧、琮、 、璜等,花紋均為陰刻的勾連紋或云雷紋。從藝術風格判斷,其制作年代當為春秋早期至晚期,是秦式玉器的典范之作。

戰國時代秦人玉器發現極少,這與戰國秦墓發掘較少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玉工藝在秦國 的衰退。

1.1954—1957年在西安半坡發掘戰國墓112座,其中只有5座墓出土小件玉石器,有石璧、 石環、玉珠、玉飾等。

2.長安縣韋曲南戰國墓,出玉帶環飾器,為仿青銅節約的形制[5]。

3.西安吳家墳出土玉夔龍佩,身體作S形[6]。

4.1978年戶縣戰國墓,出土夔龍佩2件,形制、尺寸完全相同[7]。

5.1987年秋,戶縣戰國墓出土小玉件一組,計有玉魚2件,玉昆蟲1件、玉蟬1件、玉蠶若干,玉勒5件。另有串飾1件,由429?,旇?、綠松石管、珠組成[8]。

6.1998年淳化縣胡家鄉出土戰國時代銅釜1件,中有串飾一組,由若干?,旇А资苤榕c一片海貝組成[9]。

秦代享國日短,出土的秦代玉器數量有限,主要出土于陜西、湖南、河北、河南等省秦墓中 ,其中秦文化風格鮮明的只有兩組:

1.1971年西安北郊聯志村秦代窖藏,出土玉人、圭、璋、璧、璜、 、虎等86件,均為碧玉,大部分素面,少數有粗糙的陰刻線花紋。

2.1975年山東煙臺芝罘島陽主廟遺址出土兩組玉器,每組者為:圭1、璧1、角 2。研究者認為這些玉器當是秦始皇東游海上登芝罘祀陽主神時所瘞 埋的,為秦式器無疑。

從出土情況看,春秋時代秦國玉器數量還是比較多的,與關東諸國玉器發現情況有很大的共 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玉器主要出自墓葬和祭祀遺址中,其主要用途為佩帶、斂尸、祭祀天地諸神。秦在繼承西周文化,學習中原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與關東諸國相近的玉文化觀念。

2.玉器主要出土地點靠近大的都邑,如秦國的雍城、陳倉、東周洛陽王城、鄭國新鄭故城、晉國的新田等。這一方面是因為城市是王侯貴族進行禮聘、祭祀、盟誓等政治活動的中 心,他們的墓葬亦多在城市附近;另一方面,城市的興起使官、私手工業形成規模,產品數量、質量大幅提高,經濟交流也多在城市進行。這顯示出春秋時代的秦人雖仍與狄共處,但 通過對中原文化的努力吸收,已經有了與關東相當的城市文化,所以由余才有“使鬼為之, 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的感嘆。

3.玉器的使用比較普遍,不僅較大型的貴族墓中有玉,而且小型墓的墓主和大型墓中身份較低的殉葬奴婢也都有玉隨葬品,雖然在玉器的質量和數量上有差別,但反映出秦人與關東 人都有較廣泛的佩玉人群,愛玉佩玉的華夏文化對秦國的普通人也有較深的影響。

當然,秦與關東諸國就春秋玉器的發現來看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1.秦高等級墓葬發現太少,至今可與河南上村嶺虢國墓地M1052,山西太原金勝村晉墓M251 這類隨葬豐厚的大墓相比的春秋秦墓僅益門二號墓一例而已,這使得二者玉器的對比顯得不 夠對等,有待于更新的考古發現來反映春秋秦玉的全貌。

2.沒有發現像洛陽中州路、淅川下寺、上村嶺這樣規模較大、沿用時間較長的春秋秦貴族墓地,所以其玉器的器型、組合、隨葬方式等的發展脈絡不如中原地區那樣容易理清。

3.玉斂葬的形式較關東諸國簡單,一般的都是口中有王 ,耳部置,高級別的則有頸部和胸部兩副串飾,并在箱內埋圭、戈之類,沒有發現玉質瞑目和腳部的葬玉,手中有王含 僅見于1977年鳳翔高莊M1一 號殉人這一例。可以說,秦人殉葬玉的形式與生前佩帶玉的方式基本是一致的,專為喪葬的目的而制作的玉器類型較少,反映了“事死如事生”這一樸素的喪葬觀念。而且秦人平常佩 帶的玉飾也較為簡單。

關東諸國殉葬玉器的方式就顯得較為復雜。洛陽中州路東周墓,死者面部多有玉片組成的瞑 目,耳有、頸有串飾、腹部有佩飾、手中有王含,還要 在頭頂置璧、腳部放玉片,而且基本上都是專為隨葬而制作的石質明器。虢國墓地所見者則更為復雜,僅串飾在一墓中就有很多,不同質地,不同串法,分別置于棺蓋上,棺槨之間,死者的頸部、耳部、頭部、腕部、胸部、腹部和腿部。 最完備的例子是該墓地的M1820,其中玉石器的放置情況:外木槨蓋放石戈、石璧,內外木槨間放一組串飾,棺蓋上有串飾若干組,耳部有、口中王含 玉7件,頸部串飾一組 ,胸部至腹中懸佩一組更為復雜的串飾,腹部再放置一組串飾,兩手各有一圓柱形 。如此復雜的玉斂葬式所反映出來的是繁瑣的禮儀、嚴密的宗法制度和以禮為本的政治思想。秦與關東的簡、繁之別顯示出春秋時代秦人盡管在努力華化 ,但很多學的是表面的東西,像嚴格的宗法制度、以禮為本的統治方略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并沒有真正融會到他們的文化中而是保留了本民族較為原始、質樸的“戎化”的一面,這為后 來秦國置郡縣、興刑名、行霸道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這也是戰國時期秦玉衰落的根本原因 。

4.祭祀瘞埋的玉器較多,如鳳翔南河屯的兩件玉璧,馬家莊一號建筑基址和祭祀坑中所出璧、璜、圭、 等器,姚家崗凌陰遺址中的璧、玦、圭等,這些玉器制作較粗,埋于建筑 物地面下或祭祀坑中,是明顯的祭器。這么大量的祭祀用玉在關東諸國沒有發現,可與之相 比的是晉故都新田附近秦村的春秋晚期盟誓坎中的玉盟書等器,但二者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大量的祭祀用玉是秦人多神崇拜的反映,這將在后文論述。

戰國秦的玉器發現量小,工藝精美的更不多見,無法與關東諸國的戰國玉器相比。就有限的 發現來說,能反映以下幾個問題:

1.比之春秋時代,秦國墓中葬玉大為減少。1954—1957年西安半坡發掘戰國墓112座,出玉 器的僅5座。朝邑發掘戰國秦墓676座,不見玉器出土??梢娕逵袢巳捍蟛蝗绱呵飼r代,與關東諸國佩玉的普及方向相反。

2.即使有玉隨葬的墓,玉器也數量少,體量小,品種單一,工藝粗陋,顯示出玉工藝在秦國的衰退,與關東戰國時代蓬勃發展的玉器藝術形成鮮明對照。

3.戰國時代秦國玉器的隨葬方式和藝術風格都有自身的特色,這反映出秦與關東交流的頻繁,也反映出當時秦人對玉器藝術較少著意。

春秋戰國秦人玉器雖然發現量還比較有限,時代環節也不夠完整,但大致的脈絡還是有的。 秦人以戎狄之族,春秋初在繼承周人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學習華夏以玉器物質表現的禮儀文化,在玉器藝術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取得了一定成就。至戰國時法家刑名之說占據統治地 位,以宗法為載體,以仁為口號的禮儀文化遭到排斥,玉器亦隨之衰落。統一之后的十五年中,秦人在玉器上沒有什么新的創造,從前文所述的兩批秦代玉器看,比春秋秦玉沒有明顯 的進步。

三、秦與山東諸國玉器藝術特征之比較

(一)材質

在中國古代,對玉的界定遠不如今天礦物學那樣嚴格,所謂石之美有五德者為玉 ,加之喪葬中大量以石代玉的做法,先秦“玉器”的材質范圍是相當寬泛的。從考古發現看,這些被視作“玉”的材料有:真玉、瑪瑙、玉髓、水晶、大理石、方解石、青石、滑石、 蛇紋石、琉璃、綠松石及紫晶、雞血色石等其他一些彩石,秦人玉器材料與關東諸國基本一致,反映了二者對“玉”的理解是相通的。在眾多的玉料中,質地最好、價值最高的要數和 田玉,即古人所稱之“真玉”。和田玉開采使用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商代婦好墓發現的玉器中即有一些是用和田玉雕制的。但由于路途遙遠開采不便,春秋戰國時代和田玉仍非常難得 ,一般只有較高級的墓葬中才有和田玉制品,在這一點上秦與關東也是一致的,并未因地處西陲而得地近之便。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列舉秦國擁有的外來珍寶,首選即為“昆山之玉 ”,證明秦人也認為和田玉是玉中最為寶貴的。由于玉料的匱乏,所以就出現了代用品,除漢白玉、滑石、青石這些與玉質地觀感接近的礦物外,還有蚌、銅、骨這些與玉區別較大的 代用品。秦與關東的不同在于:關東的代用品多系明器,而秦的代用品很多顯然是實用器,如1998年淳化出土的以白石珠、蚌片為主的串飾,邊家莊M5中作為串飾部件的銅片飾,福臨 堡M1以石珠、管構成的串飾等,這應當是秦國琢玉工藝不夠發達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料器,關東諸國的成組玉器中常有料質的管、珠參加編綴,秦人則較少用 ,僅見鳳翔高莊M10中的一枚料珠和益門2號墓的料串飾。料器在西周時已有燒制,關 中周墓中料器多有發現,所以秦地應有制作料器的傳統。同時,對1986年江蘇吳縣嚴山吳國玉器窖藏中出土的藍色琉璃珠的測定表明,其質地為鈉鈣玻璃,產地在西亞[10] 。秦國地當與西亞交流的前沿,料器發現如此之少令人困惑。

(二)玉色

雖然根據儒家傳統觀念,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就是說玉之真偽優劣決定于玉 的質地而不是玉的顏色。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玉的顏色實際上是很在意的,比如以黃金包鑲白玉,以綠松石嵌錯黃金,以紅色瑪瑙、白色大理石、無色的水晶、綠色的松石等制成管 珠,錯雜地串在一起,追求艷麗、斑斕的色彩美。對玉色澤的選擇秦與關東存在較大差異。關東尚白玉,春秋戰國關東諸國玉器都有一個和田白玉所占玉料比例逐漸增加的趨勢,尤其 到了戰國時代,像河南輝縣固圍村的包金嵌玉銀帶鉤、故宮藏玉透雕龍紋璧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龍鳳紋多節佩、玉劍等高檔次精美玉器都以和田白玉制成。史料中對白玉的記載也很多 ,《戰國策·燕策》蘇代為燕說齊,貨賂淳于髡“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為馬食” 。鴻門宴上,劉邦給項王獻上“白璧一雙”以表“忠心”??梢姲子裨陉P東人心目中的價值 。漢王朝建立后承襲秦制,帝后璽以玉治,并專門規定“白玉螭虎鈕”,當是關東崇尚白玉風氣的延續[11]。秦人對玉色的偏好雖不見于史載,但從大量的發現 看 秦人更喜歡深色的青玉,如鳳翔南河屯的兩件玉璧、秦公大墓的益門秦墓中出土的刻紋璋形佩、煙臺芝罘和西安聯志村兩批祭祀用玉,這些作用重要、秦文化特點鮮明的玉器均以深青 色玉材制成,肯定不是偶然的。而鳳翔高莊M10的兩個殉人身上倒佩有很好的白玉璜、玦,可以反證白玉不是秦人最珍視的。筆者以為這與秦地尚黑的習俗有關。新石器時代玉器在陜 西有兩批重要的發現,神木石峁和延安廬山峁,其玉器多為黑色或青綠色,楊伯達先生認為反映了重黑色的觀念,并推測后世的黑色代表北方就是因為以石峁為代表的北方玉器文 化尚黑的緣故[12]?!笆蓟释平K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 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6[13]。秦始皇這一番自我包裝,決不會是一時的想當然,而肯定是遵從了秦 地、秦人尚黑的風俗,不過加上了陰陽五行理論的外衣,使之神化罷了,不然秦人對黑色的崇尚必不至跨越了漫長的歷史歲月而一直延續到現代。傳統五行說認為北方屬水,色為玄( 黑),秦玉色青黑,有的青綠,正是水的顏色。秦玉的青色有著很深的歷史文化含義,反映著秦地尚黑的悠久傳統的秦人深沉不外露的民族性格。關東文化的繼承者漢人以白玉為帝后 璽,秦始皇鄭重刻制以期傳承萬世的“傳國玉璽”則是剖和氏璧為之的[14] 。我們知道真正的高質量白玉只產于和田,而和氏璧出自荊山,肯定不是白玉,青玉 的可能性較大。對璽印玉色的選擇很明確地顯示出秦與關東玉文化的差異。秦俑坑中所出的 石質馬具和新發現的鎧甲坑中的石甲,都選用青石,實際上是青玉的代用品,同樣是秦人尚青玉的有力證據。

(三)器型

秦玉的器型,就現有發現看有璧、 、環、圭 、璋、玦、璜、 、戈、魚、龍形佩長條形佩、琥、玉人以構成串飾的管、珠、牌等,與關東玉器大體上是近似的。較為明顯的差異,首先是器類 簡單,一般墓葬中的組合都是最基本的璧、圭、、璜、串飾,像簪、珥、梳、扳指、帶鉤之類雜器較少發現,瞑目、玉塞、玉冊之類專門制作的喪葬玉基本沒有。就較為復雜的串飾 而言,一般由管、珠、牌構成,部件的形式均較為單一。關東玉器的串飾極盡復雜之能事,以虢國墓地串飾為例,珠類有管形、菱形、方形和球形,飾類有管形、長方形、馬蹄形、貝 形、蠶形、蟬形、龜形和不規則形,再以各種復雜的穿系方法編組在一起。秦與山東六國的繁簡之別顯示了玉文化發展深度的不同,也是秦人追求質樸、簡約的戎化文化與關東細膩繁 瑣的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

其次,秦器中傳統的器型多而創新的器型少,基本的器型都是承襲西周的禮玉形制,新的器 型只有龍形佩、多節齒邊形飾、璋形佩、帶鉤、出齒的璜形佩等少數幾種,而其中只有脫胎于西周柄形器和玉璋的璋形佩為秦玉獨有的形式,其他的都是中原系統玉器式樣。秦人在諸 戎中是最早接觸周文化的,周人東遷后,秦在岐周故地立國,并且“收周余民而有之”,所以他接受的華夏文化主要是正統的周文化,而且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消化吸收。在商鞅變法 之前,秦人是相當守舊的,變法之后,文化又置于法家的專制之下,所以文化藝術一直沒有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關東則不然,西周分封之后,周文化即與各種地方文化結合而各自 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概括“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15] 。這樣層層僭越、反叛的政治氣候,和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必然使對文化異常敏感的玉器發生重大的變革,打破舊的禮玉的呆板造型而代之以樣式新穎、形象優美的佩 帶用玉成為時代潮流。圭、璋、琮逐漸減少,直到戰國晚期最終消失。玉璋和玉琥徹底地退出了禮器的行列,變成佩飾的部件。惟一保存下來的禮玉——璧,也形式大變,圓形的輪廓 被攀緣的龍鳳所打破,相當一部分形體縮小而成為佩飾。但是我們從山東芝罘和西安聯志村兩處秦代祭祀用玉的器型看,圭、璋、璧、璜、 、琮 、琥,種類完備形式規矩,表露秦玉文化遵從西周傳統保守的一面。如果就現有的發現總結,秦玉器藝術一直沒有離開象征主義的道路,研究者所說的秦漢現實主義玉器藝術,應以關 東 六國戰國時代玉馬、玉舞人、小兒騎獸圓雕等寫實玉器為其開端,以西漢尤其武帝以后的玉器藝術為其發展。秦人對現實主義藝術的貢獻不在玉器而在秦俑及一系列巨型銅、石雕塑。

(四)紋飾

秦玉上的紋飾,所見者有蟠虺紋、云雷紋、谷紋、绹索紋幾種,與關東玉器上形式繁多的動 物、植物、幾何紋樣相比,顯得比較單調,而且刻紋玉器占玉器總量的比例,秦也遠遠小于關東。秦玉紋飾大多與關東類似,其中蟠虺紋有進行比較 的必要。蟠虺紋是由興起于中原地區的蟠螭紋發展而來的,眾虺糾結不見首尾,細碎綿密而 圖案化。這種紋飾的興起代表了春秋以來新的藝術風格,使商、周以來的傳統受到巨大沖擊,它曾廣泛出現在華夏文化圈內的眾多藝術作品上。秦玉上的蟠虺紋有兩種,一種是浮雕狀 的,蟠虺劃分為若干單元,眾虺交纏,隱現頭羽,虺體下襯以斜線紋地,使紋飾顯示出三維立體層次。此類蟠虺見于秦公大墓和益門秦墓的玉琥、璜、凸齒形佩上,也同樣見于關東列 國春秋中晚期玉器上,即使吳國玉器上的也毫無二致,顯示出華夏玉文化的共性。另一種蟠虺紋則為秦玉上所特有,劉云輝先生稱之為“秦式龍紋”,其特點為紋飾均以纖細的陰刻線構成,勾連緊密,沒有層次,不分單元,頭、羽、翼不明顯,仔細觀察才能分辨出這是一個 個龍頭。在紋飾的轉折或因器物輪廓需要變形的地方,則變形為方角或斜角連雷紋。這種紋飾集中地發現于秦都雍城及其附近,李學勤先生認為它要早于浮雕的蟠虺紋[16] ,但從考古發現看,秦公大墓和益門秦墓都是二者共存。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中少數玉器也有類似的紋飾,也是與浮雕蟠虺紋共存。從構圖特點來說,這種平雕的蟠虺紋 只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龍頭,并無糾纏之意。與從軀體相交的蟠螭發展而來的蟠虺紋雖然龍頭的樣式相似,卻不是一種東西,二者也沒有傳承關系。

這種平雕的蟠虺并非秦人所獨創,而是從西周青銅器上作為地絲紋的龍紋、云雷紋演變過來 的,淅川下寺和河南光山寶相寺黃君夫婦墓發現的玉器從春秋早期至晚期都有這種紋飾,表現出諸國對周文化的共同繼承。所不同者在于上述紋飾的線條是以雙陰線勾勒出的陽文,龍 首的形象也較為具象,線條之間勾連比較松散自由,有長而蜿轉自如的曲線,在玉琥、獸面牌、龍形沖牙等器上,龍首紋靈活的變形和布排組成動物身體不同部位的紋飾而為主題紋飾 服務。秦式蟠虺紋則為纖細的單陰刻線,龍首非常抽象,線條之間勾連緊密,方式單一,線條細碎不流暢,同樣的紋飾多次重復密布全身,沒有主題紋飾。這既是琢玉工藝水平的差異 ,也是思想文化的差異。秦式蟠虺紋明顯地更接近西周青銅器上的紋飾,這與器型的保守是一致的。

(五)治玉工藝

由于大部分秦玉考古報告中對玉器上的工藝痕跡記述不詳,筆者能夠上手細看的實物也比較 有限,所以對秦治玉工藝沒發言權,只能談大概印象。

鉆孔基本上是兩面鉆,即使極薄的片飾亦是如此,這是自良諸文化以來的傳統做法,目的是 保證器表孔緣的平整。有些玉器上的孔徑非常小而有一定深度,如益門出土的M2:172條形 佩孔徑只有0.2厘米,據說秦陵鎧甲坑石甲片上的鉆孔也很小,這一定需要硬度較高的金屬 鉆頭來完成。

秦玉多片狀器,所以秦玉工對平面的加工顯然比較在行,一般加工平整,打磨光滑,很少留 下鋸剖的痕跡。像鳳翔南河屯的玉璧、秦公大墓的白玉戈,璋形佩等器都顯示出高超的拋光工藝。

琢治紋飾要有金屬鉈具配合解玉砂、水進行,難度較大,從益門的玉琥、條形佩上的浮雕蟠 虺紋看,其布排、輪廓不及關東同類紋飾整齊清晰,顯然在加工中對設計的變形較大,與淅川下寺獸面紋玉牌那樣嚴整的紋飾相比,秦人的琢紋水平顯然較低。一般玉器上的所謂“陰 刻線”實際也是用鉈具琢出來而不是刻出來的,前述下寺楚墓和黃君夫婦墓玉器上與秦式蟠虺紋相類似的陰文線條就較粗,轉折處有毛糙的拋物線,鉈具加工痕跡明顯。但秦玉上的陰刻蟠虺則不然,其線條纖細、短促,轉折處利落自如,這樣的陰文線條以傳統鉈具是無法完 成的。細觀其線條是由很多密集的小點組成的,如同唐代金銀器上所見的鏨刻痕跡。在秦公大墓的殉匣中發現有小型質堅的刀和鑿,很可能就是這些工具在玉器上留下了刻鑿的陰文線 條[17]。同樣的痕跡在聯志村的秦代玉人、琥、璜上更為明顯。用“ 刻”的方式加工紋飾確為秦玉的一大特色。

另外秦玉中以“磨”的方式加工的片狀器多,而用多種方式琢制的圓雕器幾乎不見,應視作 秦玉工藝落后的表現。即使在片狀器中,秦玉的鏤空器也遠遠少于關東。玉器的鏤空傳統工藝以線鋸加解玉砂來加工,稱作“搜”,要制成曾侯乙墓多節龍鳳佩那樣輪廓線優美流暢、 邊緣整齊鋒利的鏤空玉器,要掌握相當高超的“搜”的技術。從秦公大墓等處有限的鏤空玉器看,秦玉鏤空技術是不發達的。

四、典籍所見秦人之玉文化觀念

春秋戰國時代,玉器藝術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放射出不朽的光輝,與此相對應的是,玉文 化 觀念也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逐漸成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獨特的因素,影響深遠??偟内厔菔菍ⅰ暗隆钡挠^念注入玉的內涵,與神物、瑞玉之說并立,使神秘意味濃厚、以祭祀為 主要用途的玉器,推廣而為貴族、知識分子比賦個人道德的佩飾甚至弄器,原始粗樸的玉崇拜上升成為理性的玉的崇高化、人格化、道德化文化思想。這場變革主要是在以齊、魯為中 心的關東地區發生的,地處西陲的秦人受影響的程度比較有限,典籍中零星的記載顯示秦人對玉的理解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祭祀

以玉事天地、諸神、先祖是玉最原始的作用,良諸文化的發現中已有證明,《尚 書》中亦可見到以圭、璧行祭的記載。東周時代禮樂廢弛,新興階級不斷打破舊有秩序,經濟與思想文化的發展也使原始神話遭到理性的排斥,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以玉祭祀不 再受到人們的重視,《管子·形勢解》:“犧牲圭璧,不足以享鬼神”是很有代表性的論點。秦民族在立國之前,過著游牧的生活,信奉原始的多神教,立國岐周故地后又繼承了周人 敬事鬼神的傳統。據《史記·秦本記》,秦襄公時,即立西 ,祠白帝。此后,立祠祭祀的神怪有蛇神、牛神、雉神、青龍神、黃帝、炎帝等等。而《封禪書》所記秦統一后建立的諸 神體系就更為復雜,有祭于山東的八主,祭于雍的日、月、參、辰等百余神,全國的名山大川諸神,還有社神、最小鬼之神等基層小神,如滿天星辰般占據了秦人信仰的天堂,而且都 怠慢不得,必須“歲時奉祠”。祭祀都要用不同等級、數量的犧牲和玉器,所謂“牲牛犢牢具圭幣各異”。《封禪書》對雍四 的祭品記述甚詳:“春夏用 ,秋冬用 。 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 木禺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黃犢羔各四,圭幣各有數,皆生瘞埋?!贝罅壳厥郊漓胗衿鞯?出土與《史記》的《封禪書》《秦本紀》《秦始皇本紀》中有關秦人大量立祠、祀神、 封禪、祭的記載是相吻合的。從這一點看,秦人玉文化觀念與關東諸國相比原始性較強。

(二)殮尸隨葬

疏琮璧以殮尸,希望尸身不腐魂魄不散,這在良諸文化中已有之,至西漢的 “玉柙”裹尸為其最完備的形式。這方面的記載很少,《漢書·賈鄒枚路傳》記秦始皇:“ 葬于驪山,被以珠玉,飾以翡翠”,甚簡略。這與古人保密的做法有關?!妒酚洝し舛U書》 記秦皇之泰山封禪:“禪于梁父。甚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始皇陵更采用了活埋工匠的殘酷手段以保守墓中封藏之密。這可能是有關葬玉的記 載難以見到的原因?!稘h書》中這一條有關秦皇被珠玉而葬的記載顯示秦人對疏玉殮尸可得不朽的說法是相信的。

(三)佩帶

以玉為佩的習俗由來已久,至春秋戰國時代由于對玉的種種道德比賦,更使得佩 玉成為“君子”不可或缺之物,《禮記·玉藻》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是對這種佩玉之 風的總結。春秋戰國大量有關玉的記載中許多都與佩玉有關。從記載看佩玉人群很廣泛,不 但有“君子”,還有婦女,如《詩·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 ,佩玉瓊琚?!眱和布尤肓伺逵竦男辛?,《詩·衛風·芄蘭》有“童子佩 ”“童子佩?”之語。佩玉的種類也很多,有雜佩、 、癚、容刀、笄、 、 等等。秦人關于佩玉的記述較少,僅見于《詩·秦風·終南》, 描寫秦君“君子至上,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像《墉風·君子偕老》《衛風· 淇奧》那樣詳細描寫衣飾佩玉的作品秦人是沒有的,與此可以相比的是《小戎》等篇中對駕馬、戰車、兵器不厭其煩的歌詠,關東尚禮與秦人尚武之別,由此可見一斑。

(四)禮聘

以玉器作為禮尚往來的贈品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史籍與文學作品的有關記 述表明玉器不僅可以用于諸侯之間的交往,貴族間的婚聘,親戚之間的禮贈,而且王侯將相常以之收買謀臣死士,說客也以之貨賂政要,打通關節。甚至戀人贈玉以傳情,夫妻間亦以 贈玉示恩愛?!肚仫L·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這首優美 的贈別詩表明了在秦穆公時代秦人對華夏贈玉禮俗已有深刻的理解。但秦國的治玉工藝畢竟不夠發達,像趙王派蘇秦約諸侯合縱抗秦。一次就給“白璧百雙” [18],這樣常見于關東諸國的大禮單秦王是開不出來的,所以史籍所見 ,秦人備禮主要用金、帛而不用玉。如《戰國策·四國為一將以攻秦》:“(王)乃資(姚賈)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帶以其劍?!蓖瑫读x渠君之魏》篇:“(秦王)因以文繡千匹,好女百人,遺義渠君?!边@類記載頗多。

(五)璽印

璽印作為個人的信物,在帝王貴族即成為權力的象征,《戰國策·魏策·華陽軍 之戰》中孫臣對璽與土地關系的一段論說證明了璽印重要的政治意義。制印材料,先秦遺物中有銅、玉兩種,銅多而玉少,秦代開始以玉為璽的權力為帝王獨占?!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 》:“(九年)長信侯禣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 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薄都狻芬嚏哒Z:“諸侯大夫印稱璽 ”可知春秋戰國時代王后之印稱璽是各國通例而非秦人獨創。同條又引衛宏語:“秦以前民 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惟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秦始皇獨霸以玉治印的權力,將新石器時代以來將玉作為權力標志的思想觀念發展到了極至 。

(六)玉的比賦意義

以玉比賦于人,是玉器社會作用加強的一種表現。玉的比賦意義有三種 ,一喻容貌,如 《魏風·汾沮洳》 :“彼其 之子,美如玉”。二喻性情,如《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比鞯赖拢@類 材料最多,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種種不同的說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說理論性最強,影響也最大:“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 [19]。這些論調流行于關東諸國,秦人有關以玉比賦的例子僅見前述《小戎 》中的“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一句。這一句詩因為孔子的引用而被引申出比賦君子“仁” 的意義,而考察原文,其詩為妻子懷念出征在外的丈夫而作,這一句下面接著說到“在其板 屋,亂我心曲。”上下文連貫起來的意思是妻子思念丈夫,想到丈夫那樣溫和柔順的人,在出征途中住在簡陋的板屋里,使妻子萬分操心,這與《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 王差,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典型 的以玉喻德相差甚遠。秦人的比賦沒有達到道德的層次,對于玉性質的把握還處在較直觀、自然的狀態。

(七)關于和氏璧

和氏璧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玉器,秦趙和氏璧之 爭可以看作兩種玉文化的激烈沖突,故將其專列一題,并以此作為本文的結語。

卞和的故事盡人皆知,他冒著生命危險所要保守的是對真玉的忠貞,各國對和氏璧的珍視主 要是因為其上凝結的忠信仁義種種道德意義。秦昭王聞趙得和氏璧,派人致書趙惠文王愿以 15城易璧,趙國藺相如的第一個反應是:“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庇重焼柷赝酰骸俺家詾椴家轮簧胁幌嗥?,況大 國乎!”是典型的尚禮儀的關東思維方式。在秦國方面,一開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 ,秦王拿到璧之后“傳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輕慢,不過將之作為一種稀罕物罷了,遠沒 有對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應有尊重,所以面對藺相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 明約束也”的指責也無言以對。后來秦王眼見得璧無望,倒也想得開,厚禮送相如,并說: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0]。他不理解對于關東諸國來說,像 和氏璧這樣的玉寶重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守金玉之重”為人主之責,以之換土地倒也 罷了,要是被騙去則大丟面子,是君辱臣死的嚴重事件,豈止“一璧之故”這樣簡單。不過 和氏璧最后還是落在了強秦手里,始皇剖璧治“傳國玉璽”,一代名器就此而毀。就結果而 言秦人勝利了,但“完璧歸趙”的故事傳頌千古,文化的不朽使政治的短暫得失相形見絀。 有的研究者指責藺相如以一件珍寶而得罪強秦甚為不智,這是對當時文化背景不夠了解的緣故。

秦人的民族性格,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戰國時代華夏禮儀文化的影響,但起關 鍵作用的還是商鞅變法之后的功利主義。約之以峻法,誘之以重利,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對于秦國固然不失為富強之道,對于思想文化的發展則是滅頂之災。整體文化的外傾和個 體的保守內傾成為秦人民族性格中的一對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個性是被壓抑的,所以比賦個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發展的。建闕于終南,立表于東海,鑄巨型銅人,塑八千秦俑, 張揚的是國家權力而不是藝術個性。關東則相反,整體文化是尚禮的,內傾的,但卻強調人性,精美的佩玉無疑是個人品格的標榜與個性之張揚,所以才會有藝術上百花齊放和思想領 域的百家爭鳴。秦人依靠軍事上的勝利統一天下后感到的是文化上的巨大壓力,焚書坑儒是秦文化對山東文化的激烈反抗。實際上早在商鞅變法之初就有人認識到這一問題,商鞅自己 就認為以法家之術強國“難以比德于殷、周矣”,趙良更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勸諫商鞅[21]。果為趙良所言中,不僅商鞅身死家滅,強大勢盛無以復加的 秦帝國也存在不過數年即煙消云散。漢人總結秦人所失,弘揚山東先進的文化傳統,達到了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玉器藝術這一曲折經歷充分顯示了文化力量的強大。

[1]林劍鳴:《秦俑效應與秦文化的整合》,《秦俑學研究》,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史記·秦本紀》。

[3]文中所舉秦及山東諸國玉器發現,除特別注明者外,皆選自《中國玉全集》第三、四卷,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版。

[4]《寶雞市益門村二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10期。

[5][6][7][8]《玉器》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陜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

[9]1999年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未發表。

[10]《東周吳楚玉器》,(臺灣)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版。

[11]《史記》集解引蔡邕語:“天子璽白玉螭虎鈕?!?

[12]楊伯達:《論中國古代玉器藝術》,《故宮博物院院刊》建院七十周年特刊。

[13]《史記·秦始皇本紀》。

[14]《史記》正義引崔浩語:“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服之,謂‘傳國璽’?!?

[15]《論語·季氏》。

[16]李學勤:《益門村金、玉器紋飾研究》,《文物》1993年第10期。

[17]《秦物質文化史》,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編,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18]《史記·蘇秦列傳》。

[19]《荀子·法行》。

[20]《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1]《史記·商君列傳》。

全部評論(0)

新聞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湟中县| 长春市| 达拉特旗| 沁阳市| 铅山县| 吉安县| 保定市| 阿勒泰市| 岳池县| 彰武县| 澄城县| 吉安县| 报价| 萍乡市| 大荔县| 无极县| 宜都市| 施甸县| 吴桥县| 文成县| 东兰县| 雷波县| 藁城市| 象山县| 博兴县| 麻江县| 宁南县| 宽甸| 苗栗县| 枣强县| 新和县| 宁蒗| 波密县| 赫章县| 当涂县| 隆尧县| 南川市| 武义县| 绥德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