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玉有悠久的歷史,古法與現代雖然仿造的方法不同,但效果相近。因為是“造假”,仿造者都不愿意出頭露面,仿造的工藝也諱莫如深,常會因世亂、災荒等原因而失傳。明代高濂說: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淡墨色玉,如式琢成。說明古時候是從選料、依樣仿造上先下手。清代陳氏記述: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贗造,將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揭示了古代染色的方法。仿造者對現代方法也保密,據資料介紹,現代作偽方法大致如下:
1.酸性作舊:用氫氟酸、硝酸加紅色堿性橙、朱砂、黃色高錳酸鉀、黑色硫化汞;用牙科粉做灰皮或用環氧樹脂加磷苯二鉀酸、二丁脂、乙二胺涂抹烘干、打磨。
2.熱燒作舊:涂氫氧化鈉,悶兩天即燒出雞骨白。
3.堿性作舊:黑用硫化汞、黃用三氧化鐵加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硅酸鈉,再加豬油進高壓釜(80至120大氣壓 160℃至200℃),4天出來有玻璃光,皮殼吃得深,可仿戰國漢器。做舊程序是,先加溫、冷卻成裂,再敷色(堿性橙、堿性綠、硫化汞、氫氟酸、硝酸、高錳酸鉀、鐵紅、地板黃、鞋油、瀝青、姜黃),后用高溫高壓熏烤(氣沁、煙微粒沁)、酸(堿)埋土等法做成。
不過人工作舊作色只能貌似,而不能真像。因為在短短的時間中,不可能造就幾百上千年的效果,區別在于:
1.腐蝕與風化不同。人為腐蝕效果一致,不自然;自然風化是天然生成,蝕變布局非常自然。
2.人工鈣化與天然鈣化不同。人工做的鈣化色澤一樣,光透下“扎根”均勻,有的表皮掉渣;天然鈣化色澤多變,光透下“扎根”不均勻,表皮的皮殼除強烈蝕變和機械磕碰外,一般完好,有表光。
3.作沁與自然受沁不同。作沁顏色浮在表面,光透下內部看新;自然受沁純出天然,沁色伸入內部,玉質通體變色并有一定的規律。
4.古玻璃光表光與新玻璃光表光不同。古玻璃光表光柔和;新玻璃光表光扎眼,兩者的玉質新老也不一樣。
5.邊石次玉的綹裂與好玉風化后的綹裂不同。玉石的綹裂是由玉的性(變質成玉和地質構造時留下的玉質的方向性)、內應力和外力沖擊所造成的;而好玉風化受沁后的綹裂是玉質變松,內應力釋放成綹,大多在表面,比較細微。
6.邊玉劣玉的色澤與好玉轉色不同。邊玉劣玉的色澤是天然生成或風化而成,是在低濃度長時間下形成的,特點是色帶的色度變化不大,同一色帶色澤一致;好玉轉色是局部的變化,是在墓室中高濃度、短時間的環境下形成的(相對玉的生成、風化的時間),它的色度變化大,有規律可循。
7.吃土與涂色不同。吃土伸入玉質內部,但表皮完好;人造吃土往往是用膠水摻土涂抹或著色而成,不是色澤別扭就是皮殼不同。
8.人造皮殼與天然皮殼不同。人造皮殼是酸蝕喝蠟、堿燒熗色、提油做色、上蠟抹油等方法做成,如用水煮一下,皮殼感馬上不同;天然皮殼是千百年風化而成,自然不變。
總而言之,仿古玉不易,辨古玉也不易,也許這正是玩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