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翰,字詞溪,號竹吾,原籍山東章丘圣井鎮大柳樹村,其曾祖父時遷居歷城縣南全福莊,遂入歷城籍。十九歲時,馬國翰考中秀才,在家鄉任教二十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 以三甲六十七名考中進士,先后任洛川、石泉、云陽縣令。
馬國翰生活的時代,正值漢學盛行之際,許多學者懾于封建專制的淫威,在政治上采取消極避世的態度,一心埋頭于考釋、校勘和搜輯古代典籍及各種文獻上,在整理祖國文化遺產和發展文化事業方面,做出了許多成績。受這種學風的影響,馬國翰早年即對許多珍貴古籍的散失深為痛惜,決心做一番大規模的古書輯佚工作,他還在鄉間教書的時候,便“每見異書,手自抄錄”,及至步入官場,“廉俸所入,悉以購書”,在幾十年的時間里,馬國翰抓緊閑暇時間,把唐代以前已經散亡、毀失的古書,細心地從現有各種著作的注釋和引文中,從許多有關文獻保留的片辭只字中,通通剔擇出來,并逐條逐句加以考證,辨別真偽;同時,他又一字不漏地摘抄所輯出的資料,然后再分門別類匯纂起來,編輯成書。因一直想在玉函山定居,卻未能如愿,他便把積數十年心血編著的這部輯佚書定名為《玉函山房輯佚書》,以此寄托情愫。
道光二十四年,馬國翰升任陜西隴州知州。這時,《玉函山房輯佚書》巨著已基本完成,此書搜羅豐富、卷帙浩繁,全書分經、史、諸子三編,七百多卷,共輯佚書目594種,并作序錄冠于每種之首。在隴州任上,馬國翰請人開雕《玉函山房輯佚書》。
并準備印行。他一面刊刻,一面繼續修訂,至道光二十九年春,經、子二編的印版全部刻成。這一年,他還寫成了考訂經義的讀書札記《目耕帖》。
三十一卷。咸豐三年1853年 ,馬國翰因病辭官回鄉,到咸豐七年1857年 他六十四歲時,在家鄉去世。馬國翰歿后,刻板歸其女兒李氏家藏。同治九年(1870年),山東巡撫丁寶楨下令將板取出,經過進一步整理,編出書目,將散失殘缺者若干篇進行了補刻,四年后連同《目耕帖》一同印刷,分訂一百冊行世,使得《玉函山房輯佚書》發遍全國,名聲大震。但這批書籍目前存世的數量極少。光緒十三年1887年 ,有一個叫蔣式的,按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草、木加上日、月、星分十一函對這批藏板重新進行了系統整理,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 春至夏復刊發行,并在這一批書刊上印上了“光緒十五年乙丑仲春重??P江李氏藏板”的印記。現在山東大學圖書館、山東省博物館所藏的《玉函山房輯佚書》,多為這一刊本。
馬國翰與李廷啟相繼謝世后,其后代便在李家正宅旁邊蓋起了三間帶夾壁墻的南屋收藏起批書版,直到1999年,這批珍貴的雕版已在墻中沉睡了一百多年。1999年秋后,陰雨連綿不絕,李應順擔心老屋漏雨,便過去查看,雨水已從塌裂的檐角滲入了墻內,墻角的土坯已破撐裂了縫??吹嚼衔菰僖膊荒鼙Wo這批傳世珍寶,李應順便把雕版從墻洞中全部取出,搬到了現在住的閣樓上,前思后想了幾日后,他自知無力妥善保存這批雕版,便于2000年5月將這批珍貴文物送交給了當地博物館。
章丘市博物館的全體人員經過6個多月的辛勤整理,終于將這批書版理出了頭緒。雕版數量共計5966張,11023頁,涉及書籍627種,873卷,約計420萬字。這批雕版多為杜梨木,大部分為雙面刻,中縫均刻有書名、魚尾及頁碼。印版大體分兩種規格,一種為大版,長31厘米,寬21厘米,每頁18行,滿行20字或2l字,白口單邊??贪鍍热荻酁樗臅?,或馬國翰老師的著作。另一種為小版,長25厘米,寬18.5厘米,每頁18行,滿行20字,白口雙邊。
《玉函山房輯佚書》共計585部,701卷,5748頁,約207萬字。其中經編429部,535卷,包括易類、尚書類、詩類、周官禮類、儀禮類、禮記類、通禮類、樂類、春秋類、論語類、孝經類、孟子類、爾雅類、五經總類、小學類、緯書類16類;史編8部,8卷,包括雜史類、雜傳類、目錄類3類;子編148部,158卷,包括儒家類、道家類、法家類、墨家類、雜家類、小學家類、天文家類、陰陽類、五行類、雜占類、藝術類、農家類12類,另外還有馬國翰著作21部,115卷,包括《玉函山房藏書簿錄》、《目耕帖》、《竹如意》、《月令七十二候詩》等。李廷啟的著作若干部及其老師賈璇、時銘,好友朱曾傳、吳連周等人的著作17部,38卷,如李廷啟的《紉香草堂詩文集》,賈璇的《四書筆記》,朱曾傳的《說餅庵濤集》、吳連周的《帚金集》等。
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不僅是輯書史上的一項空前成就,而且解決了當時學者們到處翻查大量古籍的煩難,為他們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這批雕版中有近十種書目在現存的中國各地藏書中沒有印書,其中像《尚書逸篇》、《尚書古文訓》等,《中國叢書編錄》和《山東文獻書目》中都沒有登錄。這些原版的發現,則有可能會填補這一空白。同時,一次性發現這么多名家著作原版,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這批雕版對研究清代山東的印刷技術、印刷史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