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木雕作品較為多見,這時的木雕已采用組織細密的木材為載體進行制作,這就有利于木雕作品的傳世。我國的一些廟宇里還保存有宋代的木雕作品。
元明時由于海外貿易的急速發展,木材種類有所增加,許多由海外進口的硬質木材,是木雕工藝得到長足發展。
明清期間是木雕藝術的一個輝煌時期,涌現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藝人及其作品,史古代木雕藝術的一個高峰。
清末至明國年間由于政府的腐敗,國力的衰退,外強的侵略,民不潦生,木雕藝術從此衰落,藝人名家也只能淪為匠人糊口度日。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民間工藝得到了保護及挖掘,木雕也重新渙發出生命,涌現出一批國家級大師。他們的作品,工藝精湛,秉承傳統,立意深遠,謳歌時代,體現了大師們立足傳統,銳意創新,直抒重獲新生的胸懷和報效國家,知遇之恩的深情。
本人作為一名木雕行業的工作者,自小就對傳統工藝充滿了喜愛與追求。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經驗積累,更感到這門古老工藝的博大精深。加之國家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國富民強,黨和國家對民間工藝的大力扶持,喚起了民眾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熱愛與追求。逢此盛世,我國民間工藝美術有了新的飛躍,木雕藝術也不例外。我在生也盡心盡力地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和榮譽。但我并沒有忘記自己所擔負的責任:繼承與宏揚傳統木雕藝術,要把好的木雕藝術傳承下去。面對目前的實際情況,在全國工藝品展出中,優秀作品的作者年齡偏大,年輕作者寥寥無幾。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面前。怎樣能夠激發年輕人對制作民間工藝的興趣,怎樣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不使民間美術事業后繼無人,這是我目前在進行正常藝術創作以外所嘗試研究的工作。目前如何有效地保護民間藝術,延繼民間傳統文化已成為政府、學者及藝術家們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作為一名成功的藝術家,其個人應當在公成名就的同時以其影響力做好傳幫帶。我認為可以改變一下以往的傳承形式,過去乃至現在民間工藝多以家庭個體制作經營,在經濟來源、作品銷售等方面都尚無很可靠的保障。特別是在繼續、延續、繼承和發展上困難和問題更多。如果沒有很合適、理想的家族繼承人,社會又沒有關注和給予支持,很多民間藝術珍品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出現斷代現象。這就迫切的需要我們進行文化搶救,使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和藝術形式得以保護。但目前所遇到的困難則是,由于機器制造業的高度發展,越來越擠壓費工時的手工操作。如一件簡單的木雕,花上幾天時間是很普通的事,而用機器只需數十分鐘。同樣一件作品,由于成本、價格差異太大,致使手工制作的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越來越少。其次,正因為利潤空間擠占了民間手工藝品的生存空間,在低成本的逼迫下,粗制濫造的手工木雕品比比皆是。手工木雕漸漸失去了它固有的文化價值,越來越處于社會文化的邊緣。要想使木雕作品在市場中站住腳,就必須拿出無法大量機械制造的優秀藝術作品,這就要求作者本人有高超的技藝。但掌握全面扎實的技能決非一日之功,眾多藝術大師很希望能找到好的弟子,讓自己的手藝能傳下去,發揚廣大,但是對民間工藝感興趣的年青人不多。無論哪一種工藝門類,都要求作者對工藝事業本身很熱愛,要專心,肯動腦筋,耐得住寂寞,抵抗得住外界的誘惑。面對這些實際情況,本人也正在進行著一些解決的辦法。如在社會上定期的舉辦作品展,讓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對傳統藝術有深刻的感性認識,由喜愛到向往,并投身其中,逐漸深入。政府主管部門要多多關心藝術家,特別是中青年藝人,使他們能夠安心搞藝術創作,不為生活而奔波。在媒體中多報導宣傳成功藝術家的事跡,使年輕人懂得從事藝術最終會帶來莫大的榮譽,是一件有利于社會與個人的很好的事業。在個人帶徒的同時,把木雕藝術納入高等美術院校的教學科研,在講壇上言傳身教,這已是新時期美術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和長遠的文化戰略舉措。木雕藝術正是需要緊緊抓住的特色文化,一是有自己的獨特性,二是其本身有極高的工藝性,三是它具有無可替代的代表性,是民間突出的文化傳承現象,具有人類文化的廣泛意義。在社會上廣泛的收錄學子,必定會沙里淘金,得到有用之才。對于那些在這一門類中極具天賦的,要破格錄取重點培養。并經常舉辦青年木雕作品比賽,能讓年輕人有機會展示,有機會學習,讓他們脫穎而出,積攢動力,以圖成就,把這一事業發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