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時代風格
李星說,這需要收藏者長期累積目鑒經驗,掌握玉器各個時代的風格和發展演變脈絡,辨明某種器物產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例如商代動物形玉雕,能夠運用寫實和夸張等造型手法,并受到當時特定意識形態的制約,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的佩玉多為扁平狀的平浮雕,但發展到婦好墓(商晚期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較復雜的圓雕。西周動物形佩玉,多雕出動物的外輪廓,宛如剪影。春秋戰國時期,扁平狀動物佩玉大為減少,代之而興的是成組佩玉。這時的佩玉不但相互連屬,有一定組合,而且講究形象和色澤的對稱。戰國時期佩玉的紋飾日趨繁縟,線條多卷曲相連,與商周前期紋飾迥然不同。到了漢代,使用玉材經過嚴格挑選,質地溫潤,潔白無瑕。上述例證說明,隨著時代風格的變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
☆從工藝上著眼
雕工與工具、工匠的師承習慣有關,最易在無意中透露出時代風格。如新石器時代玉璧、玉琮,孔為兩面鉆,對接處微有偏移,形成臺痕,這時期玉器上的鉆孔,孔外徑大,越往里邊直徑越小。同時,器物口表面有繩鋸加工時留下的弧線痕;商代則為金屬直鋸加工留下的直線痕。
☆橫比其他藝術
時代風格貫穿到同時期各個工藝門類,相互之間存在借鑒、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比如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裝飾性的圖案,與青銅器工藝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鳥紋,往往高冠、喙嘴,長尾上卷,與青銅器上的鳥紋如出一轍。春秋時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獸面紋玉飾,上邊所飾近似竊曲紋,與同墓所出蟠螭紋壺上的竊曲紋雷同。漢代游絲刻在同時期線刻畫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處。唐代玉器被人們稱之為形神兼備,雕塑感強,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繪畫、雕塑影響所致。這時期玉器造型、紋飾與同時期的金銀器也有密切關系。
☆微觀細部特征
這需要收藏者對各個玉器品類細部的變化都了如指掌,如對龍紋、螭紋的造型和紋飾,對玉璧、玉劍飾、玉人物形象等都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能夠逐一指出時代變遷的軌跡。然后,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認識,往往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仿古留心甄別
這有賴于掌握各時代真器的特征,認真分析比較,找出疑點。偽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綻,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鑒別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