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清宮原藏的翡翠器約有數百件,比起和田玉的存量確是小巫見大巫,但就全國或世界性的博物館來說,也是收藏翡翠最多的博物館。還有個斷代的有利條件就是這批清宮舊藏翡翠器或鐫有年款、或附有紀年黃簽、或可與檔案對證,大體可辨其中一部分是乾嘉時代的,另一部分是慈禧時代的。它們可作為鑒定清代翡翠的標準器。過去曾用于各種陳列展覽,或用于電視圖像和各種圖錄。如《中國玉器全集》清代冊共正式發表了翡翠丹鳳花插、翠玉虎畫紋雙耳活環扁瓶、翡翠鶴鹿同春曲子、翠雕人物山水圖山子、翠臥葉、翠人;卜行象磬、翠玉福祿壽硯屏、翠玉獸面紋雙耳爐等八件,均為清代中期所制,從檔案記載分析判斷,可能大多是地方官吏和鹽政、稅關、織造等監督供奉朝廷的貢品,有的也可能是由造辦處如意館或金五作所碾,其中翠牛即為嘉慶二十三年十月十四日兩淮鹽政阿克章阿差貢由造辦處接收的,碾琢地應為揚州玉作,制作時間以為進貢之年,即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退而定為19世紀初是可信的。
在此再說明云玉與翡翠的異同。查原檔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兩淮鹽政阿克章阿差貢中還有一件云玉臥馬,可與十月十四日貢的云玉臥牛相匹配,即成雙的陳設。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月二十二日貢檔中還記有“翡翠搬指、子玉煙壺各成匣”,由此可以了解在揚州鹽政衙門官吏及玉作匠人眼中,云玉與翡翠被視為兩種不同的玉石,顯然不是記錄之筆誤。檔案中未記兩種玉料有何殊異,只好借用現在故宮博物院的那件翠臥牛作一番討論。此器地色亦青亦白,身部布滿較淡的水綠色,鼻尖與腹部有綠色斑點,前左肢和頸部有深灰色瑕污,頭角及脊部有原石表面的金珀般的皮色。這些可能都是仿皮糙玉作工而保留下的天然沁色,做出皮糙玉肖牛雕刻的效果。此臥牛用料本系僅有白地、油青地的翠玉,然揚州人稱這種無翠或少翠的玉石為云玉,并與翡翠加以區別,而翡翠應是通身著綠色的翠玉。這種云玉與翡翠的區別可能還是來自云南玉行,這在《徐霞客游記》中已可看出其端倪。這種云玉與翡翠的分別或者說名目上的不同,是云南與內地玉工及好玉者長期觀察佩用當中總結出來的直觀感受,說明嘉慶時期人們對翡翠的理解比乾隆時期要深入細致了,也是一種進步。
此云玉圍斗是—件鑒定嘉慶或乾隆晚期揚州翡翠肖生雕刻的標準器,具有其重要研究價值。檔案記載及故宮博物院現存遺留下來的數百件翡翠器中,其年代為雍正時期的極少,乾隆朝漸增,其中的擺設用的山子、肖生雕刻及朝珠、搬指等可能都是乾隆以至嘉慶這半個世紀的制品,制造地點包括云南的騰沖、大理、昆明、內廷養心殿造辦處如意館或金玉作以及蘇州、揚州等織造與鹽政的玉作坊。這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華,在全國古翠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慈禧掌權時期所制翡翠器物多為扁方、簪、環、鐲等花素首飾,制作地點可能是粵海、淮關等地,造辦處金玉作已無力承擔此任。
清宮舊藏翡翠雖然件數有限,但品種還是相當豐富的,筆者曾作過分類比較,與清宮舊藏玉器大體相當,也可分為九類,唯在每一類中品種要少些。僅從兩者傳世的絕對數量相比,便可理解這一情況是不可避免的?,F將其分類器名列下。
清宮舊藏翡翠分類及其名稱如下:
1、陳設類:觥、插屏、臥牛、臥馬、臥螭、子母喇幣、子母鳧、鸚鵝、犀牛、仕女、天官、壽星、太平有象、山子。
2、器皿類:碗、杯、盞、托、蓋碗、盤、勺、罐、瓶、花插、爐、蓋爐、 <BR>熏爐、花熏、花囊、盒、煙壺、煙碟,煙嘴。
3、佩飾類:朝珠、手串、記捻、背云、翎管、佩、環、墜、簪、扁方、耳環、耳墜、帽花、鐲、戒指、戒箍、指環、搬指、盤腸。
4、冊寶類:寶璽、冊。
5、祭法類:圭。
6、神像類:坐佛、十六尊者。
7、文玩類:磬、簫、勾云小璧、套環、瑗、筆筒、硯、雙層硯、洗、水丞、硯滴、鎮紙、圖章。
8、用具類:扣、太平車、冠架、帶鉤、耳挖。
9、鑲嵌類:甸子、三鑲如意、盆景、掛屏、插屏。
當然,上述統計未必囊括其全部,但遺漏不多,大體足以反映清宮收藏翡翠器的基本情況。這九類共有80種器名:陳設14種、器皿18種、佩飾19種、冊寶2種、祭法1種、神像2種、文玩13種、用具5種、鑲嵌6種。主要是集中于陳設、器皿、佩飾、文玩四大類中,共64種器名,其它冊寶、祭法、神像、用具、鑲嵌等五類共16種品名,兩者的巨大反差是耐人尋味的。
從上述列表可知,翡翠在清宮中作為一種新的玉料多用作生活用品,當然其中有的確也涉及到宮廷典章制度,如用作朝珠、翎管、寶璽等,但都未能進入大典和祭祀場合。可能還是多用于日常生活當中,極少用于冊寶、祭法、神像等涉及國家朝廷尊嚴的典章制度方面。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翡翠在宮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實,翡翠在社會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是無法統計分類罷了。
從翠的質地等次來看,大部分均為老種翠料,而通身滿綠的“純翠”甚少,尤其水頭足、玻璃地艷綠欲滴的高翠更少,難得一見,只是從小件的佩中還偶可找到。白地含斑點狀的翠較多,也還有一批無綠的白地翠。古物陳列所和故宮博物院稱翠為“翠玉”,偶稱翡翠,劣質翠稱翠根子,個別的承襲原名仍稱 “云玉”,有的黃簽上稱翠為綠玉。從作工上分析,有的為云南騰沖、大理或昆明所制,可簡稱為滇工。此外還有內廷金玉作或蘇、揚、淮安以及廣州等地作坊所碾者,現舉例介紹如下:
1,乾隆款龍紋帶盤雙耳翠杯一對白地綠斑塊,色、水、地均一般,胎較厚,光工不足,鉈痕未消除。托為折沿小盤,中心有伏蓮座以承翠盞。盤內飾雙龍戲珠,為減地平凸,這種手法甚罕見。盞、托底均鐫“乾隆年制”陰篆款,款甚精工。此杯為滇工之作,貢進內廷后弘歷觸口意館的蘇州刻字匠鐫曰翡翠丹風花插款。
2,翠玉雙獸耳活環蓋瓶一對
通高23.0、口徑5.4X 3.75、足徑4.5X2.95厘米。兩瓶翠質尚好,白地綠斑,有墨綠色點塊,水頭略有不足。瓶身飾獸面,減地不平,胎厚,內膛狹窄,掏膛工不夠,器口與蓋口不嚴,蓋紐有二活環。碾工不夠精,地子琢磨不平,當系滇工所碾,與蘇、揚之工是不能比擬的,碾琢工藝尚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3、翠玉雕人物小景子 高16.1、長24.7、寬10.5厘米。山子白地不甚明顯,通身含深淺不等的綠色。原為一水子,下端切平作底,碾山水樓閣,二高士漫步其中。背面飾崇山峻嶺、蒼松野卉,中有二鹿,悠閑自在,互為顧盼。山有皴法,白地燒染琥珀爭沁,仿造皮糙玉,古色古香,頗有文人畫境之雅趣,應為蘇揚所造。
4、云玉臥牛 原名翠臥牛,今按《貢檔》更正,應為嘉慶二十三年揚州阿克章阿所進。原石白或油青地,口部、身部有綠色斑,頭角上部及臀部留有琥珀色沁。臥牛高6.6、長15.1、寬7.7厘米,是一件體量不大可置于掌上玩弄的肖塵類珍玩玉雕。牛作伏臥引首狀,雙目圓睜,口緊閉,鼻孔舒放似在呼氣。通體光素,拋光細膩。尾、前后蹄向前伸,細毛刻畫入微。頭頂至口、右臀部有鮮明的琥珀色沁,下有土黃層,類似皮糙玉的藝術效果。成型上因材施藝,細琢精光,相得益彰,突出了雕王與玉質之美。王可賞,質可品,兩全其美,確是清代乾隆工的真諦。此玉牛完成時間至遲不會晚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距乾隆時期相去不遠,想必乾降時代名下尚在,繼續按照乾隆朝的要求碾琢玉什。此云玉臥牛就是嘉慶晚年乾隆工的代表作,它的碾琢原則及方法與和田玉雕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說沒有任何區別。揚州玉工以治和田玉手法來碾琢云玉,已將云玉翡翠納入玉器加工工藝的框架之內。這就是清人對待闖入玉壇的云玉翡翠的態度與方法,將云玉翡翠納入傳統的玉文化領域,既為古老玉文化開辟了新材料、新資源,又使翡翠與古老玉文化傳統及工藝融合匯聚—體,決定了翡翠下一步繼續發展的軌跡與方向。
5,銅鍍金累絲一鑲綠丘如意
此如意原名“綠玉如意”,實非,應為翠玉。如意62厘米,上嵌翡翠瓦子三片,均用減地平凸鐫刻圖案。上瓦子長11.4、寬8.5、厚1厘米,龍紋圖案;中瓦子長8.5、寬7.2、厚1厘米,亦為龍紋;下瓦子鐫象紋。均以較粗陰線鐫刻細部。此如意系光緒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恭親王進。此三瓦亦為白地綠斑點翠,碾工較粗獷,不夠精,應為京師玉工所碾。
6、翠扁方 扁方長34。5、寬3.1、厚0.6厘米,重123克。原名“綠玉扁方”。翠白地,綠作絲絮狀,布滿白地。身細長,一端似舌尖,另一端反卷,兩頭飾梅花。地子未磨,不像蘇、揚之作,應為滇工所琢磨。
7、翠玉煙壺(共五件,原藏熱河行宮) 壺口徑外徑2、內徑0.6厘米,長6.5厘米,寬5.3厘米,最厚處17厘米,重32克。白地,翠作絲絮狀,飄浮于器內,質地尚佳。器扁,影響容量,大撇口,中有一孔,頸細肩寬,扁方臥心足。器表琢磨光潤,逗人喜愛,可能是蘇作制品。乾隆時期瓷煙壺中已有此種器型,疑其為乾隆時期蘇揚官員進貢后又攜存于熱河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