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玉早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中,成為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得到無數贊美。近日,記者采訪了一位酷愛和田玉的“玉米”(米諧音“迷”),他從新疆來到廈門,伴著他的就是一塊塊精美的和田玉。
來自昆侖山上的籽料,長著一層“皮”
楊先生是新疆人,談起和田玉來滔滔不絕。他說,和田玉質地十分細膩,光澤滋潤,質堅而又富于韌性,屬于玉石中的珍貴品種,所以和田玉有“玉中極品”的美譽。和田玉主要產于新疆的和田、且末等地,礦藏主要分布在昆侖山脈。和田玉家族有白玉、墨玉、黃玉、青玉、碧玉等,大名鼎鼎的羊脂玉就是白玉中的極品。
聽說記者要看玉,他順手拿出自己收藏的幾塊和田玉,每一塊他都能品味許久。記者見到一塊白玉籽料,雕成山水擺件,有山水,有人物,順勢而成,就連玉石原有的一點小裂痕也被巧妙利用,“偽裝”成一顆山石。
還有兩件吊墜,是帶有玉皮的籽料。楊先生說,籽料是遠古時代從昆侖山上風化掉落的玉料,落入河水中后經河水常年的沖刷磨蝕,形成的一種鵝卵狀的玉石。在河水里,玉石表面被礦物質不斷侵蝕,形成一層“皮”,包裹在玉石外面,如果削去這層皮,里面就是整塊玉石。所以,籽料常常帶有“皮”。而披上“皮”后,籽料也有了獨特的風情。相對于籽料,還有山料,也就是直接從昆侖山上開采的和田玉。
楊先生的這件吊墜“玉皮”色彩斑斕,如虎皮一般,里面的白玉則質地密堅。不過,這件吊墜是楊先生的一個傷心事。“你看,這塊玉的料非常好,玉皮完整、鮮艷,里面的白玉同樣很出色。可惜呀,這個雕工不夠好,我太傷心了!”
20年前,楊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銷售人員,經常要到和田一帶出差。當地的朋友不時就贈送幾塊玉石給他,玉石的魅力很快就把他折服了。從此,他踏上了和田玉的收藏之路。
收藏和田玉,頻頻遇“李鬼”
我國藏玉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和田玉又是其中升值很快的珍品,所以和田玉頻頻遭遇“李鬼”。楊先生說,收藏和田玉要從外行變成內行,難免得交學費,常常被用來冒充和田玉的主要有岫玉、京白玉、藍田玉、阿富汗玉等,就連大理石、石英石也要來摻和一腳,造假手段更是五花八門。
楊先生說,10年前,他到和田買玉,向當地人購買了3公斤的籽料,一共有51塊,花了1萬多元。這筆錢在當時對他來說不是小數目。回到家里,他滿懷喜悅地請人看玉,不料51塊玉中有20塊都被鑒定為“磨光籽”,也就是用山料磨成的籽料。這段經歷讓他懊惱不已,但也讓他更用心地學習鑒別和田玉的秘訣。
有趣的是,楊先生至今還保留了幾塊“經典”的假玉,好讓他和“玉友”們交流的時候能有實物作參照。
“你看,這塊看上去是不是又白又光滑,那塊看上去其貌不揚,你猜哪塊是真的?”楊先生指著兩塊大“玉石”問記者。記者毫不猶豫地指了指那塊又白又光滑的玉石。楊先生笑著說:“錯啦!那塊看上去比較丑的才是真的和田玉,這塊又白又光滑的是大理石!”
楊先生說,辨真偽、賞美玉,玩玉的過程讓自己收獲太多樂趣。一塊玉,把玩把玩,手感、質地、視覺效果,太多看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