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絕大多數(shù)經(jīng)過修復的玉器終究不再是“完璧”,因而其價值程度不同地會跌在原件之下。特別是那些經(jīng)過鑲嵌和粘合、添補的玉器,其價值要遠在原件之下。因此,注意識別修復過的玉器在,便成為收藏者不可忽視的問題。
識別一件玉器是否經(jīng)過修復,關(guān)鍵在于要細心觀察,來不得半點粗心大意。修復過的玉器除了極個別的以外,總會留下一點蛛絲馬跡。有些破損的部分比較明顯,一看而知是修復過的,如金玉鑲嵌,被金鑲?cè)サ牟课豢隙ā坝性p”,這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的;有些由于缺損的部位正好比較巧,再加上修復者的巧妙構(gòu)思,基本或完全掩飾和彌補了原件的不足,如有些一分為二和重新修整過的玉器,即使們當作“原璧”對待也不會吃虧到那里;最難的是那些經(jīng)過粘合、填補和新補的玉器,稍不留意,就會從眼皮底下滑過去。一分之二或重新修整過,但又不是完全天衣無縫的玉器,如果當“完璧”吃進,也會叫人懊喪不已。因此,看玉器一定要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的看,光憑肉眼看還不行,還一定要借助放大鏡等工具看;也不能僅看總體感覺,還要一個部位,一個部位“掃描”過去,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放過;還有,不能只是順光看,還必須逆光看,而且燈光一定要強;只有這樣,才能捉出毛病來??傊慨斢龅街幸獾挠衿?,你都要想到它是否有修復過的可能,多提疑問,多設(shè)想各種可能,務必沒有一點疑慮再買定。
有些古代的玉器小件,看似完整的一對龍或是一只鳳,但其實是殘件,是從大件中折斷出來的,只稍稍把斷口磨平,就充作完整的一件小掛件。這除了細心之外,如能熟悉古玉的各種形制,就更易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