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它所藏和所制玉器中,仿古玉器占有相當數量,遠自新石器時代直至明代各時期的玉器都曾被仿造。這種古玉的仿制,力圖體現出古代玉器的藝術風格和加工特點,其中很大一部分還進行過人工作舊處理,有些作品幾能亂真。
1、仿先商玉器
在清宮遺存的古代玉器中有許多商代或商代之前的玉器渚如良話文化的瓊、璧、龍山文化的玉碎,二里頭或廣漢三星堆文化的所謂牙球等。其中許多玉器上刻有乾隆御制詩句。由此可以斷定,乾隆時期商代以前的玉器已大量流入宮廷。對于這些玉器的確切時代,在清代尚不能準確判斷,只是籠統地冠以”三代”之稱。這一古玉群的存在,為清宮廷仿制古玉提供了現實的依據。清代仿先商玉器在造型、圖案、風格方面皆極似古物,只是在加工工藝上,失去了手玉操作的笨拙之意而顯得精致玉細有些經過作舊處理的作品酷似古物,凡欲亂真。
2、仿漢代玉器
清宮玉器考古研究的一項突出成就,是對漢代玉器的準確認識和鑒別,這一成就被運用于玉器制造方面,產生了大量的仿制漢代玉器,其主要品種如下:
①仿漢代玉璧。一般說來,商代以前的璧皆為索里,體積較大。春秋戰國時的玉璧裝飾精美,種類繁多,用途也極廣泛,但體積較小。漢代至坐體積增大,裝飾祀美這一特點頗適應于清宮將玉璧作為禮器和室內螭設品之用。因而清官所制玉里,很大部分仿照漢代作品,主要是谷驗、薄璧和變形背面紋璧。谷璧和薄四,在造型和工藝上竭力追求漢代特點,但不加作舊處理。變形背面紋璧則不然,鼻、眼發現得更細致、更復雜,面部還增加了以變形云紋作裝飾,給人以一種似漢而非漢的感覺。這類玉整種類較多,最常見者有兩種,一種依漢罌樣式,璧中部以一周繩紋為界界內礎薄紋或谷紋,界外雕四組獸面。另一種是在維肉上直接雕仿漢獸面紋或四靈紋。這種玉墨在社會上亦有流傳,一些鑒定家不敢貿然定其年代,往往推測為唐宋作品。
②仿漢玉佩。清代制造的玉佩,很大一部分是在漢代玉佩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在造型上較漢代玉侃復雜。也有一些玉佩同漢代作品非常相似有的還曾被鑒定家誤認為漢代作品。
這類玉佩主要是雞心佩、犧煙佩、宜子孫璧式佩。宜于孫璧式佩一般都裝于紫檀木匣中,配以詩畫冊頁,可能是宮中賞賜用品。漢代宜于孫璧目前在山東地區已有發現,清代宮廷所制玉璧與之稍有區別,尺寸亦稍小。雞心佩和幡煙佩與漢代作品惟妙惟肖,不僅購形設計相同,就連佩上的勾云紋及“O”裝飾紋,也系采用漢代玉佩上的游絲跳刀方法雕刻而成,線條若斷若續,準確不亂,使依此特點鑒定漢玉的人皆上其當。但這類作品也有與漢代作品不同之處,或不作舊,保留清代宮廷玉器特有的蠟樣光澤,成用消代宮廷玉作特有的人工烤色法焙燒仿古顏色。
③仿漢玉酒器。清宮所制玉雕仿古彝器極多其形制多仿古青銅器。仿漢玉酒器的全貌時尚需進一步探索,一些鑒定家經過排比將一些故宮現存的、經過作舊處理的仿漢代玉后、玉角杯等暫定為明代作品,據分析,這些作品中亦不乏清代之作。其中有充足理由能定為清代仿漢作品的,有故宮現存的一件草柄活環杯。個別學者曾認為這件玉杯是漢代制造,但玉林所配木座上有乾隆題祀,祀載了宮廷玉匠姚宗仁肯定其為宗仁之祖所制仿漢玉器的經過,以及玉杯作舊的方法。所述作法與此玉杯上作舊特點相符,足以說明玉杯確為清代仿制。
④仿古鹿盧環。鹿盧環為一大一小兩個相連之環疊合后小環可套于大環之內小環還可橫向轉動。元人朱德潤《古玉圖》中繪鹿盧環兩個考其為佩劍之飾,就環的紋飾風格看,應是漢代玉器,但目前考古發現的漢代玉器中,還未見到鹿盧環實物。清代制造的席盧環與《考古圖》所繪稍有區別一般都為圓形。雍正時期的作品為墨黑色圓形環的截面為祀形,兩環邊緣略凸,兩面雕仿古谷紋,兩環華接處雕一小幅,整體風格仿漢或戰國玉器,環外側篆刻”雍正年制”款。
⑤其他仿漢代玉器。清代宮廷制造的仿漢代玉器很多數量較多的是玉獸、玉鳥、玉劍飾等。玉望大致為兩類:一類是羊、馬、熊等現實主義作品;再一類是神化了的獨角異獸這類玉獸一般都帶有翅膀。玉鳥主要是仿漢代玉鳩首,漢代人崇尚鳩,認為它是不噎之鳥,漢天子曾將鳩首賜給老人,以表示不噎。這些作品一般不進行作舊處理,在雕法、拋光等方面保留著清代玉器的特征。玉劍飾產生得非常早漢以后,佩玉飾劍之風極盛玉劍飾大量生產。清宮遺存的玉劍飾很多是漢代制品。也有一些作品雕琢風格雖近似漢代,但表面毫無光澤,似有水浸泡后留下的水銹,又帶有成片紅褐色膩子以充沁色,顏色顯然為人工所染其手法又與清代無異似為清代仿漢之作。
3、仿唐代玉器
到目前為止,唐代玉器發現的還很少,清代宮廷藏玉中,屬唐代的玉器為數更少這給仿制后代玉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而宮廷仿唐玉器數量較少。目前發現的僅有玉人及玉現等幾種。
①仿唐代玉人。清代仿唐玉人有玉飛天、玉佛像等,較重要的是一件官服玉人。仿制品和所本原件皆為清宮遺存珍玩,同故丁”藝圃基珍”錦套里的硬紙冊頁上同班還有乾隆御筆所繪梅、竹冊頁由此可知乾隆帝對這兩件玉人的珍視。兩件玉人皆長4.6、寬1.6、厚0.7厘米,原件為白玉,立人形,雙抽掩手,合于胸前,玉人身著長袍,左枉;袖及衣邊有細陰線刻斜道,頭頂為平形發冠,頂發由細密剛勁的陰刻線雕成。額頭、頂發、兩袖及下擺有黑色水銀沁五處,頭頂后部磕缺一處,由沁色和雕刻工藝可看出這是一件舊玉它的風格不同于來以后的玉人,也不同于漢以前的玉人,鑒定家們據其服飾確定為唐代玉器。第二件玉人的尺寸、形狀幾乎同第一件完全相同。不同處在于使用的玉樹為東北地區產的觸巖玉,顏色省綠,衣袍邊緣的裝飾線條間距較大頭發雕得淺細曲折,已失古樸之意,玉人的下部沿絡縫處用人工染色法染成黑褐色。第二件玉人有兩處具有明顯的清代制品特點,第一是頸項以上刻痕較新有的線條還保持著刀刻后的新碴。第二是人物的開臉方法及五官的結構,都有清代玉人的雕刻風格。據此可以斷定第二件玉人是第一件的仿制品。兩件玉人都備受乾隆帝的喜愛,第一件無疑是因為器物本身的古樸和稀少,第二件則在于仿制的巧妙。
②仿唐“風”字形硯。“風”字硯是唐五代時流行的硯式,形如風字,或日形如鐘。但上端是平的以端石、批石所制為貴,唐代是否有玉制品,目前尚不明確。清代宮廷遺物中有玉制仿唐“風”字硯,硯形如“風”字,上部有一硯池,硯膛極淺硯的邊緣有凸起的裝飾線,硯表面為黃褐色的燒古顏色。玉硯是硯中精品,它具有石硯的全部優點不吸墨,墨在硯上不易變干變稠,發墨快,出國細書寫后容易表現墨的光澤;不損筆主要是不損筆毫。玉硯的制造需要很高的技術,主要表現為對硯膛的處理。玉的硬度極高不易加工,硯膛粗細不在于玉質本身(石硯主要取決于石質),而在于加工的方法。一次定型后,使用中不易發生變化。如果制造時磨得過細,則滑而不發墨,猶如玻璃磨得過粗,則硯膛如挫,發墨粗又易傷筆毫。清宮所用仿古”風”字玉硯,硯膛細潤硯形古拙嘉慶帝異常喜愛,硯底鉈刻“嘉慶御賞”篆書字樣。
4、仿宋、元、明玉器
清代宮廷仿制的宋、元玉器數量和種類都較多,主要有仿宋代玉人、玉杯、玉佩,仿元代玉爐頂、玉帶扣、帶鉤,這些仿制品的制作極下功夫,不僅追求形似,而且在工藝上和細微局部的加工上都具有宋元風格。仿明代玉器最典型的是仿“子剛”款玉器。明人徐樹丕《識小錄》日:“畫當重宋,而迎來忽重元人。窯器當重哥、汝,而迎來忽重宣德、成化,以至嘉靖亦價增米倍。若吳中陸子剛之治玉……亦比常價數倍?!庇捎谶@股收藏風的盛行,隨之產生了一股仿制、偽造之風。清宮遺存的玩器中,假宣德爐、假果園廠漆器、假景泰款琺瑯器、假三松款竹雕比比皆是。陸子剛是吳中著名玉匠,清宮遺玉中,“子剛”、“子剛”或類似款識的玉器有數米件。
這些玉器有的收藏于精致的盒匣中,有的做嵌件嵌在木、漆器上,其中絕大多數是明、清時代的仿制品,子剛款鶴鹿同春繁就是一件代表作。磐長25.7、寬8.3厘米呈“八”字形,上部凸出錢雕雙婆龍,磐一面雕鶴、鹿、松樹、靈芝;另一面刻詩句及款識。從籌的造型、紋飾結構及上部雙鰲龍的雕制看,皆具清代宮廷玉器特點。磐表面還仿照明代玉器磨出所謂“玻璃光”,但終不及明代玉器亮,并于光亮中含有潤蘊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