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南京廣州路的一家書店內,居然展出了十余個似乎只有在博物館里才能見到的古代玉雕。這是哪本書在做宣傳?還是在搞先鋒藝術?原來這里是在做一個小型的展覽,收藏這些古玉的是一位來自臺灣的收藏家——許清佐。
三十多年癡迷紅山古玉
年逾五旬的許清佐出生在臺灣澎湖的一個大戶人家。從他的祖輩開始,家里就開始收藏古董了。
“從我記事開始,家里人就不斷地收藏古董。”許清佐告訴記者,到了他十幾歲的時候,家里的收藏開始逐漸向紅山古玉集中。許清佐在父親的指導下,也開始了古玉、尤其是紅山古玉的收藏。1994年,許清佐來到南京旅游,短短的幾天時間便愛上了這座城市,并決定舉家遷至南京。來到南京后,愛好收藏的他就成了夫子廟、朝天宮等古玩市場的常客,并且成為省收藏協(xié)會的會員,成立了自己的紅山文化古玉研究工作室。
用“心理戰(zhàn)”分辨真假
紅山古玉一直都是收藏界追捧的熱門藏品,在2000年的時候,北京瀚海拍賣會上一件紅山古玉更是拍到了264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正因紅山古玉的文物價值和市場價格都很高,所以市場上造假成風,真假難辨。
許清佐從事收藏紅山古玉三十余年,不但精通對玉器本身的真?zhèn)舞b別,還練就了一套收購玉器時的“心理戰(zhàn)術”。
據許清佐介紹,為了收集到更純正的古玉,他每年都有好幾個月耗在中原一帶,與村里的農民打成一片。就在這個過程中,許清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如說,他看中了一件玉雕,而專業(yè)知識告訴他,這件玉雕是不可能成對的。他就會故意問賣家,這應該是一對,是不是還有另外一件。“如果是造假工廠的,他們肯定會說確實還有一只,讓我等等再說。”許清佐說,而如果確實是真品,他肯定拿不出另一件的。
曾經做過“實習攤販”
有時候,許清佐對收藏的癡迷已經到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地步。每年去農村收集古玉不說,他甚至還曾經與一個擺古玩地攤的小販結成了忘年之交。就連這個小販出去收購、販賣古玩這樣的“商業(yè)機密”他都參與其中。
“還別說,那些日子真的給了我很大幫助。”許清佐告訴記者,在那整整3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從南京跑到徐州,又從徐州跑到石家莊,一起吃、住,一起進貨、擺攤,就像是合伙做生意一樣。
準備義賣部分展品
記者了解到,許清佐計劃在結束展覽后,義賣部分收藏品,并把所得捐贈給南京患有唇裂的兒童。
“我的兒子小時候就患有這種病,所以我深知患兒和患兒父母的痛苦。”許清佐告訴記者。
在得知金陵晚報正在主辦一個幫助不幸兒童的活動后,許清佐當即表示可以通過金陵晚報來幫助他完成這個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