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周南泉是我國著名玉器鑒定家,從事玉器研究數十年,并一直致力于將玉器研究這一自古就“玄之又玄”的知識系統化。
多年來,他經手的玉器超過十萬余件。這些玉器中,除北京故宮及各地博物館文物商店所藏之外,還包括私人收藏的大量傳世物品及近年出土物,是一位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玉器大家。
多年來他一直研讀大量古文獻,查閱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出了一套系統的玉器鑒定方法。周老品格謙卑真誠,他研究玉器時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令吾輩欽佩不已。
根據這次訪談,整理歸納出周老鑒別玉器的六大要素,以饗讀者。
時間:2003年12月13日下午
地點:北京周南泉住宅
1964年,周南泉從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到了國家對外文委工作,1969年到“五七”干校,1972年被分配故宮博物院工作至今。
進入故宮后,周南泉被安排到了古器物部研究玉器。他說:“故宮過去的一些老專家,很多都是舊時古董商的學徒,依賴的是在收文物時的實踐經驗,包括耿寶昌、劉九庵等專家也是這樣的情況。”過去,學習講究是*師傅言傳身教。當時的故宮院長吳仲超安排周南泉跟年近七十的玉器專家喬友聲學習。喬老帶周南泉一同整理故宮藏的近4萬件玉器,并到全國各地物商店收購玉器,同時也考察地方博物館的藏品和各地考古新發掘的出土物。他回憶說:“這段時期喬老一直對我進行不定期的‘口授’教育。喬老于70年代末逝世,我從他那兒學到了很多寶貴經驗?!彼f,由于當時古玩知識基本屬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當時在學習上難免受到限制,知識很難系統化。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周南泉開始著手對玉器的系統研究。他說:“我一直到今天仍在研究當中,只能說是不斷接近自己的目標吧?!?/P>
玉器鑒別要素之一 從玉料材質去判斷 這一點可以分五個方面的內容。
(1)要溫潤,不粗礪,且半透明;
(2)硬度。今天玉的硬度要求是6.5,比如和田玉。不同時期由于制玉工具的不同,對玉器的硬度規定也不同,因為玉器還有一個通俗的定義——“刻不動的石頭”。所以可以這樣說,依據這個定義,“玉雕”這個詞都是不準確的,能“雕”的則是石頭,準確地說應該稱為“琢玉”、“磨玉”。古代玉的硬度是4.5~6,比如分布于全國各地的蛇紋石,(如遼寧一帶的岫巖玉硬度為4.5左右,)曾經作為原始時代和青銅時代的玉器材料存在了很久。隨著漢代鐵制工具的誕生,對玉器硬度的要求提高,這個時候就需要硬度在6以上的品種來做玉器的材料,和田玉也因此成為2000多年來長盛不衰的玉種。
(3)比重需要達到3~3.5,感覺墜手。
(4)作為玉,顏色只能有五種,分別是白色、青色、黃色、碧色、墨色等,顏色越純越好。那些透明的、藍色的、紅色的等等都不能稱為玉,即使比重夠了、硬度夠高也不是玉。
(5)玉器的材料必須是天然的礦石。從戰國開始就有用玻璃冒充玉器的歷史,到了今天,經常用價格低廉的國外近似和田玉料(產地俄羅斯、南韓、加拿大等)或合成材料冒充。
上述的五個條件是判斷是否是古玉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比如印章所用的田黃,由于硬度不夠,盡管很珍貴,但是也不能稱為玉。另外,辨偽時我們應該注意不同時代采用不同材料、不同產地的玉材,比如用蛇紋石做的唐玉或是用和田玉做的紅山玉器其真實性就很值得懷疑。
玉器鑒別要素之二 從玉器的顏色去辨偽
玉器顏色形成一般來說有四個原因:
(1)玉器自身的顏色(前面提到過的五種顏色)。
(2)由于地質運動,玉石從山上滾到河里,經過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浸泡后的皮色。和田玉經過滾動剩下的仔玉的玉質是最好的,除了得益于昆侖山對玉溫潤的作用,也得益于河水的長期浸泡。乾隆時就喜歡用保留皮色的仔玉做的小器(山料玉往往用來做大器)。除了乾隆時期,歷史上,漢代也故意選擇保留一部分皮色來證明是仔玉,其后的遼宋夏金元都選擇保留仔玉的部分皮色,由此可以判定,如果出現其他朝代的仔玉保留有皮色,則有可能是仿的。
(3)四五百年前玉器一般都有浸蝕的顏色,稱為“沁色”。以和田玉為例,自然的綹紋(玉中間的雜質裂縫,屬于材料的毛?。┖涂逃駮r刻壞(或使用中損壞)的部分在墓里就容易變色。
(4)人為原因造成的顏色。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原始社會個別墓葬采用火燒的儀式(也有自然火災的情況),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就有這樣的情況。另一類是人為通過蒸、炸、煮、烤、澇等手段去仿古玉的沁色。根據文獻記載,甚至有將新玉塞進羊肚,放入地下掩埋幾年,用血長久浸泡后再取出的方式來仿“血玉”的情況。今天還有人采用涂膠后經微波爐低溫慢烤的方式來仿制。人為做舊是可以辨別的,一般顏色都比較濃,容易掉色。比如通過水堿、硫酸等煮過的玉往往留下小的坑點,用烤、煮的方式則會出現非自然裂紋。
玉器鑒別要素之三 從工藝痕跡去斷代
運動,玉石從山上滾到河里,經過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浸泡后的皮色。和田玉經過滾動剩下的仔玉的玉質是最好的,除了得益于昆侖山對玉溫潤的作用,也得益于河水的長期浸泡。乾隆時就喜歡用保留皮色的仔玉做的小器(山料玉往往用來做大器)。除了乾隆時期,歷史上,漢代也故意選擇保留一部分皮色來證明是仔玉,其后的遼宋夏金元都選擇保留仔玉的部分皮色,由此可以判定,如果出現其他朝代的仔玉保留有皮色,則有可能是仿的。
四五百年前玉器一般都有浸蝕的顏色,稱為“沁色”。以和田玉為例,自然的綹紋(玉中間的雜質裂縫,屬于材料的毛?。┖涂逃駮r刻壞(或使用中損壞)的部分在墓里就容易變色。
人為原因造成的顏色。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原始社會個別墓葬采用火燒的儀式(也有自然火災的情況),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就有這樣的情況。另一類是人為通過蒸、炸、煮、烤、澇等手段去仿古玉的沁色。根據文獻記載,甚至有將新玉塞進羊肚,放入地下掩埋幾年,用血長久浸泡后再取出的方式來仿“血玉”的情況。今天還有人采用涂膠后經微波爐低溫慢烤的方式來仿制。人為做舊是可以辨別的,一般顏色都比較濃,容易掉色。比如通過水堿、硫酸等煮過的玉往往留下小的坑點,用烤、煮的方式則會出現非自然裂紋。
人們往往用金屬、金剛砂(又名解玉砂)等工具將玉器穿孔、鏤雕,在古代還使用牛筋等工具。玉上的孔和線條往往留下歷史上制作的痕跡。比如孔,春秋戰國以前由于轉孔工具較軟,所以往往是進口大腹身小的喇叭孔,且時代越早喇叭孔越明顯,這一點,現代仿的與原始工藝的痕跡(效果)是不一樣的。戰國以后的玉器一般只見直徑相同的垂直孔。至于線條,良渚玉器上面的線條往往是用硬物刮出來的,比較細,溝底有小道;而紅山玉器的線條很可能是用牛筋帶砂去蹭,線條比較粗;夏朝開始,人們采用金屬砣子去磨,線條溝底平滑有弧度,兩端細、淺,中段粗、深,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發現長線條并不直,中間有用砣銜接的痕跡。這也是鑒別的要點。
上述的工藝特點是今天采用激光打孔、電動工具、尖刀刻線等方式模仿不出來的。
玉器鑒別要素之四 通過玉器的造型去斷代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時代風格,往往我們可以從一件器物的造型特點去判定其年代。不論是青銅器、瓷器、木器還是玉器等等,都是如此。
玉器鑒別六大要素之五 通過玉器的紋飾去斷代
玉器上面的動物紋飾、植物紋飾以及文字等內容的不同都能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特征,尤其以人物紋飾最為復雜,涉及到人物的面孔、發型、服飾、體態等多方面細節特征。對于“光素無紋”的玉器(比如手鐲),鑒別起來很有難度。如果說無款的瓷器還可以通過窯址、胎土、釉色等方面去分析,那么鑒別素玉則有更多的困難,只能從浸蝕程度的深淺和材料去初步判斷其年代。
玉器鑒別要素之六 根據綜合資料去分析
除了上述五個方面的要求,還需要我們結合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綜合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去補充自己在玉器鑒別上的認識,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淀,不是朝夕而成的。就如同“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一點點地去接近中心并最終獲得真理。一件玉器的最終鑒別,也只有材料、顏色、工藝、造型、紋飾這五個方面的要點統一后才能成立,前提就是掌握綜合的理論和知識。 采訪者后記:前三要素是鑒別玉器的關鍵;四和五兩要素所涉及的造型、紋飾,因為相對容易摹仿,一般只作為鑒別的輔助依據,鑒別時要注意觀察造型紋飾之間風格是否統一,是否自然。第六要素則需要玉器藏家自身具備長期的積累和修養,因而這是鑒別玉器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