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玩件是最常見的玉器品種,延續歷史很長,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崧澤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遺址都有出土。新石器時代造型以原始樸拙為特征。
商代以后佩飾器大量出現。玉龍、玉鳳、玉鳥、玉魚等均有鉆孔,可穿緊佩掛。有些無孔者可供陳設玩賞。商代圓雕器較少,大量為扁平器。扁平器僅表現雕琢對象的外形輪廓,有剪影式的藝術風格。紋飾刻畫直線多于弧線,粗線多多于細線,陰紋多于陽紋,常用并行的陰刻雙線,以形成一個陰陛下的雙勾線碾琢方法。人物與獸面的眼睛以臣字眼為主,眼球超過眼眶,亦有圓圈眼。并已開始利用巧色雕琢器物,開巧色玉器之先河。
西周早期玉佩玩件的品種與雕琢特點與商代基本一致,西周崇尚鳳鳥,佩玩件上出現大量的鳳鳥紋飾。鳳鳥被夸張變形,形象向圖案化發展。走獸形象則寫實傳神。西周中后期紋飾布局漸趨復雜,以較流暢且富彈性的弧形線條為主,凡雙陰線刻畫者,其中一條會有斜刀痕跡。臣字眼紋飾在眼眶的兩邊往往拖出一條線。
春秋時期是玉器史上承前啟后的演變時代,在造型和紋飾方面對傳統的形式有所突破。出現成對器物,布局講究對稱,紋飾在西周互相勾連的基礎上,開始卷曲相連,長線條應用已趨成熟。器物表面的紋飾繁密幾乎不留空間。大量運用卷云紋、勾云紋、S形紋等,組成各式隱起、變幻莫測、充滿神秘色彩的龍、鳳、蛇、獸面等紋飾,是戰國玉器紋飾的先驅。
戰國玉器是繼商代之后玉雕工藝的又一高峰,是玉器發展史中的繁榮時期,佩飾品種繁多。出現成組的玉佩。其工藝水平與前代相比,具有造型精美、碾琢精細、紋飾豐富、藝術價值高等特點。
漢代早期玉器與戰國相差無幾,以后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漢代動物等佩飾的造型生動具象,浮雕器物立體感比戰國強烈。刻畫陰線細若游絲、清晰有力,但仔細觀察陰線不很連貫,有跳刀和毛道的跡象,推測可能是用金剛石嵌在金屬工具的頂部,在器物上刻畫而留下佩的痕跡。此種工藝技法在漢代使用較為普遍,是鑒定漢代玉器的依據之一。雞心佩、司南佩、剛卯等則是漢代的首創器形。漢人重視玉材的選擇,崇尚白玉。今日所見,大多沁有膏藥脂、雞骨白等色澤,有些表面涂有朱砂。
東漢末年開始直至唐代,中國玉器發展進入低潮。
唐代玉器數量、品種不多,但有一些獨具風格的佩飾,如飛天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唐代玉石材料以青玉為主,另有夾帶雜色的玉材也應用較多,僅有少量上等白玉。
宋代佩玩件的題材更加廣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宋代同時的遼、金等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琢玉題材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常見有春水、秋山題材的佩飾。玉器常帶有皮色。
元代玉器接受金人琢玉遺風,扁平紋飾往往高于邊框。透雕深琢技法盛行,紋飾反覆纏繞,層次增多,有密不透風的感覺。在雕琢技法上,磨制程度大多稍欠功夫,刀法粗獷深沉,常有過猛的險刀出現,有的天然皮色,巧作器物。
明代玉器雕琢較粗獷渾厚,有"明大粗"之說。鏤雕技法普遍使用,扁平佩等具有雙層感,聯珠紋小于元代,呈內凹狀,大多單面做工,背面光素無紋,器物邊線鋒利,求形不求工,細部處理較為草率,但拋光講究,器物的光澤強烈。明人選用玉材以青白玉為主,呈半透明狀。晚期以蘇州陸子剛為代表的一批玉匠崛起,選用上好玉材,精工細琢,制成長方形小牌,一面飾浮雕圖案,一面琢砂地詩文,并落款,創造了聞名的子剛佩。
清代玉器是繼兩漢之后,又一個繁榮昌盛時期,佩玩件的品種數量眾多,造型既有對傳統風格的繼承,又有發展和創新,紋飾繁縟,布局對稱,器形圓潤,玉質純凈,題材寓意吉祥。乾隆時期的玉器,造型規整,刻畫精致,拋光細膩,底面十分平整,陰線刻劃細如毫發,琢玉工藝之精,登峰造極,令后人吧為觀止。
總之,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佩玩件都具有本時代的藝術風格,有些作品承前啟后,具有延續性,有些為后人仿制前代的凝古器,有些則為當時的出新之物,為該時代所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