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這幾年書畫市場的發展,相當部分的投資者在判斷作品的優劣、真偽和價值上有了很大進步,運作高招迭出。
高招一:快速出手跑短線2002年上海東方國際秋季拍賣會上,一位買家花了4400元將海上名家張大壯的《鮮蝦蛤蜊圖》收購,隨后該買家將作品又送至上海崇源拍賣公司,結果在2003年春季海派書畫專場上以1.21萬元的價格拍出,從買進到賣出僅用了5個月時間,賺了近兩倍的利潤。
高招二:異地買賣賺差價去年3月上海信仁書畫拍賣會,黃胄一件估價2萬多元、有上款的《五驢圖》,被一位北京買家以3.3萬元拍得。據他所說,黃胄的作品在近幾年的北京市場上十分“牛”,這幅作品如出現在北京的拍賣會上,4萬元以上成交肯定沒有問題。
高招三:放長線釣“大魚”
用時間換利潤空間,這是具有前瞻性的長線買家慣用的操作方式。如1997年,陸儼少的《萬山紅遍》以24萬元被一買家拍走,幾年后的今日,有人愿出50萬元收購。又比如現代名家李苦禪、黃胄等人的作品在早些年價格都不高,現在他們動輒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當年一些投資者都是以收藏的心態介入書畫買賣,若干年后往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回報。
四大估價看點
人人心里一桿秤。相信每個人對作品的估價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合理判斷直接影響到今后的投資回報。
看點一:作者的名望名人字畫,名頭越大,市場地位越高,價格也越高。像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等大家,因為名望高,即使一平方尺畫或是并不代表他們水平的應酬之作也是高價;而小名頭的作品,盡管有相當的藝術水準,但不能和大名頭的一般作品的價格相比。
看點二:內容和題材一般而言,收藏者對人物花鳥的吉祥題材、高雅的山水題材以及一些稀有題材較感興趣。而在傳統中國畫中,以山水最高,人物次之,花鳥第三。從拍賣會上的情況看,畫的價格要高于書法,這主要是由于畫的創作要比書法來得復雜,難度也比書法大。
看點三:樣式一般立軸高于橫幅,紙本優于絹本,立軸要在五尺以內,橫披要在五尺以外,手卷以長一丈為合格,越長價值越高,冊頁、屏條為雙數,冊頁以八開才算足數,越多越好,屏條以四面為起碼數,十六面為最終數。
因為書畫家對書畫的樣式各有所擅,所以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張大千擅畫巨幅,陸儼少擅畫冊頁、手卷,林風眠擅畫鏡片,林散之擅書立軸,于右任擅書對聯,自然其價格也就高。
看點四:存世量作品的存世量越少,年代越久遠,其價格也越高。此外,不同的時代、地域往往會崇尚不同技法和風格,所以是否緊跟“時尚”,也是決定書畫作品價值的因素之一。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市場一度對寫意畫家作品頗為看好,而近幾年來,工細類的作品受到崇尚。
五大淘金渠道
由于種種原因,同一幅書畫作品的價格因時、因人、因地而異的情況比比皆是,這自然就造成了一些投資者在購藏書畫時的迷茫和困惑,他們往往不知去何處選購。對此,記者咨詢了有關專家,請其為投資者們指點迷津。
渠道一:拍賣會當前各地大中小型、規模各異的書畫拍賣會此起彼伏,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宗旨下,拍賣會對推動和促進書畫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當然,由于拍賣會上會有一些稀罕的佳作現身露面,由此吸引眾多買家匯聚一地,因此價格往往水漲船高,投資者也可能因此增加了投入成本。
渠道二:書畫商在風格不同的畫廊中,投資收藏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投資能力,在明碼標價、檔次分明的書畫作品中選購。書畫商們有著最新的市場資訊,如能與他們交上朋友,還可以委托他們幫助留意自己所需的作品。目前全國以銷售大名頭書畫為主的著名百年老店包括上海的朵云軒、北京的榮寶齋、南京的十竹齋和蘇州的古吳軒等。
渠道三:畫家直接從畫家手中買畫,無疑是購得名家真跡的最可靠途徑。當然,它也存在著名家不易接近、多數只賣一般作品以及開價不穩等弊端。
渠道四:書畫筆會每到逢年過節,各地的美術機構和團體以及畫廊會邀請當地名書畫家前來共同現場創作,開設書畫筆會。這種筆會上現場創作的作品,其售價一般要低于其他書畫銷售渠道。當然,書畫筆會一般都是不定期舉辦,收藏者們惟有“守株待兔”,而不能主動出擊。
渠道五:同行“串貨”
收藏者們還可相互“串貨”,這可免去畫商開店費用、拍賣公司投入經費等在作品上增加的價格成本。當然,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有一定收藏史的藏家,因為手中有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