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狀況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平”,其認為:古代書畫作品中蘊含著的中國傳統筆墨功力,要遠較當代書畫作品為甚,因此前者在經濟價值上也就理應勝過后者,這種“厚今薄古”不僅不合理,而且其間還會蘊藏青收藏古代書畫作品,今后會有不小投資升值潛力之良機。他們中的部分人,還于先期投入不少資金收購古代書畫,可沒想到藝術市場上的“厚今薄古”至今卻依然如故,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那么究竟是何種原因,會使這種狀況在過去、現在同樣也可能會在將來,長期存在下去?
首先,古代書畫家的人數浩如翰海,而真正能在藝術史長卷中留下痕跡,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書畫理論和實踐有所貢獻的也就不外乎是僅名列前矛的那么少數一些人,而其他絕大部分書畫家與之相比,在后人看來均會顯得暗然失色,其書畫作品在經濟上的升值潛力也就不可能太樂觀了。
其次,就那些有杰出成就的古代書畫家而言,他們的真跡目前在藝術市場上也是如鳳毛麟角,就是有幸遇見,其市場價位也非一般書畫投資收藏者所能問津,更不要說能收藏到其精品了;而反之,不管“名頭”大小,古代書畫贗品在市面上卻并不鮮見,有位著名書畫鑒定家就曾對我說過:“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畫大名家的‘作品’,其真跡的比例也就百中一二吧。”試想,在這種狀況下,又有幾個人能有很好的“眼力”和承受誤購贗品的“財力”,去趟這條風險極大的陰河呢?
再者,在現今存世的絕大多數古代書畫中,由于年代已久緣故,均不可避免地會由于纖維脆化發生紙張的斷裂,因為長期氧化的作用使畫面上色澤變得灰暗,甚至保管不妥出現霉斑和破損的現象;就算保護較好,古代書畫作品上最起碼還會存在翰墨之香和墨色之鮮活氣不足的缺憾,而這些均會給收藏和展賞帶來極大的不便。
此外,古代書畫中的時代氣息與現今生活相差甚遠,更是“厚今薄古”現象存在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說來,人們總是只會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事物產生感情的,這在對待書畫家和他們的作品方面也不例外。特別是同輩的書畫名家,他們與時代相適的面貌、個性和作品的風格特征,以及他們的個人履歷、生活遭遇和最終歸宿,由于現代社會宣傳媒體的發達較易使其廣為人知,使收藏者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從而便于收藏者與其作品中蘊含著的時代氣息進行溝通和接納,進而對其繪制的書畫中呈現出來的文化藝術信息,益于理解并產生共鳴,感受藝術家們于鮮明的藝術風貌中散發出來的豐富和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最終引起了書畫收藏者對作品創作的時代和文化藝術特征的眷念,對書畫家藝術成就和與之相伴隨著的其個人收藏經歷的雙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