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收藏切忌盲目投機
談到藝術品的購買和
收藏,香港資深收藏家黃先生說,進入藝術品收藏市場,買家首先要抱著一種對藝術的虔誠態度,你是真的熱愛藝術,而不僅僅是跟風和盲目投機。因為藝術品是不適合短期投資的,需要收藏來等待其價值升高。短期買賣是一種投機行為,不能真正體現出藝術品的價值。一般來說,藝術品投資比較適合中長期投資,這樣可以在盡可能降低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收益。如果長期投資的話,要承擔市場熱點轉移和價格波動的風險。一般而言,10年左右是一個比較適宜的投資期限。
有著二十余年收藏經驗的哈爾濱收藏家高先生說,收藏家首先要做一名勤奮的、謙虛的學生,要請教甚至聘請各方面的專家,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因為藝術品投資是有風險的,收藏界有句行話:不怕買貴,就怕買假。伴隨著藝術品投資的火熱,大量假貨、贗品充斥市場,不善于鑒別的投資者很容易被這些贗品所欺騙而造成損失。因此,一個合格的投資者,不但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購買魄力,還要有一定的鑒賞眼力和收藏耐力。要善于請教專家,并學習一些專業知識。比如收藏近現代中國畫,除了閱讀大量有關書籍,還要對作品的筆墨、構圖、紙張、顏料、印鑒、裝裱、題跋等進行深入研究。
短線做“精品” 長線做“畫家”
臺灣資深收藏家林先生說,一名優秀的投資者,要有超前意識。獲得市場認同的知名藝術家的作品無疑很有收藏和投資的價值,但價格也相對偏高。投資者不妨選擇一些有潛力的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當然,這需要投資者對未來市場趨勢有所把握。獨到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對于收藏和投資而言非常重要。當年,他在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慧眼識中潘玉良、常玉、趙無極、朱德群等人作品,如今這些大家的作品都已是價值連城。
收藏家高先生建議投資者,短線做“精品”,長線做“畫家”。他說,許多拍賣公司反映,眼下征集精品越來越困難。主要原因在于過去買進精品的藏家一般不肯輕易拋出。另外,藝術精品本身在生產上就很少,以畫家作品為例,一個畫家一生能創作許多作品,但是能稱得上精品或是代表作的畢竟是少數。由于藝術精品不可再生,在市場上賣一件少一件,供需矛盾會日益突出。從近兩年各地藝術品拍賣看,真正打動人心、拍出天價的還是名家的精品之作,其價格會不斷攀升。如果投資者想做長期穩定的投資,還是應該請教專家,選擇一些有潛力的中青年畫家,他們的畫價不高,但發展空間大,隨著畫家名氣的上升,在市場地位的逐步確立,其畫價一定會持續穩定地上升。
買家日漸成熟精品再創佳績
目前,藝術品市場的整體規模較之十年前的1996年有了近4倍的擴展。收藏家高先生認為,國內書畫市場總體呈繼續活躍的交易局面,還將呈以下趨勢向前發展———
一是交易渠道會更廣。除了藝術品拍賣會外,其他平臺如藝術城、古玩市場、畫廊等,將為收藏者提供更廣泛的交易平臺。二是精品還將再創佳績。7月末,傅抱石的《雨花臺頌》以4620萬元的成交價創下中國畫單幅最高賣價的紀錄;徐悲鴻的傳世經典油畫《愚公移山》以3300萬元成交,創下徐悲鴻作品成交的最高紀錄。預計下半年,一些稀缺精品還將再創佳績。三是買家日漸成熟。目前一些藝術品拍賣會拍品流標很多,成交率低,一方面說明拍賣會的東西不好或是贗品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買家逐漸成熟,競投十分謹慎,對吃不準的拍品寧可放棄。隨著藏家的日漸成熟,人們憑喜好購買自己鐘愛的藝術品將會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四是當代書畫、油畫作品價格面臨重新洗牌。原因是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爆,許多當代名家的力作價格扶搖直上,直逼甚至超過近現代大師作品的價格。因此不難看出當代畫家的作品價格有泡沫,重新洗牌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