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壺友對于紫砂的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紫砂燒窯的了解可能不是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紫砂壺的燒窯兩大問題。
從工藝上解釋
在以前的老壺,大多是一次燒成,現代的紫砂壺,做工要求會更高一些,要求口蓋嚴絲合縫,大多是兩次燒成。
曾經,壺都是在龍窯燒,龍窯可控性很差,所以每燒制一次就添加一次危險(龍窯是不承當燒制破損危險的),所以壺通常都是燒制一遍。
這么,口蓋合縫就肯定是水平了,由于這不僅是做工方面,更能反映出老師對泥料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但對泥料熟悉與了解的老師幾乎是百里挑一,所以老壺通常都不會有口蓋緊密。
所謂的 一次燒成 ,是指在干坯體的壺口上,敷一層石英砂粉后再放上蓋,進窯一次性燒制。一次燒制成的成品,口和蓋通常難以做到徹底 符合(壺蓋在壺口里緊密而合) 和 通轉(壺蓋在壺口里能夠旋轉不滯) 。
用金剛砂打磨壺口與壺蓋的合縫處稱作 整口 。整口,即是壺燒熟定型后(完成縮短),再經過打磨的辦法磨平口沿、磨掉蓋子子口剩余的瑕疵部分,然后抹上泥,蓋住磨開的缺口,再次燒制,這么,做出來的壺就口蓋合縫了。整口后,壺蓋可以通轉自如了,由于口蓋處的蓋壁被磨損,茶垢淤積后就會有 黑道 。
所說 二次燒成 ,是指在第一次燒制出窯后,進行整口、除去火疵,再用壺的生泥擦抹在打磨處發生的 破皮 ,然后進行第二次窯燒制。因破皮經擦抹會構成新的結晶,燒成后這些瑕疵將看不見,而壺也趨于完美。
從窯溫上解釋
喜歡段泥的壺的朋友經常會問關于吐黑的問題,其實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過:段泥吐黑,是因為其在入窯燒制時候的溫度不夠而引起的,也就是窯溫因素。
那么,是不是說燒窯的溫度越高越好呢?其實也不是如此。
紫砂壺不同的泥料有其不同的燒結溫度,只要達到那個溫度就可以,同種泥料不同溫度下,壺身也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朱泥結晶度較高,紫泥次之,段泥最后,這也是段泥透氣性好的一個原因。
溫度不夠我們稱之為欠火,色調淺淡不潔,段泥就會吸附黑色素從而表現出吐黑;溫度太高我們稱之為過火,壺身非常毛躁,還會起小小的爆裂痕跡,甚至產生變形、起泡等缺陷。
胎質致密,透氣性和吸水性會變差。所以不是越高就越好的,只是說高溫的更難燒制,只要滿足燒制要求、達到預期效果就可以了。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第一次燒制都是欠火的,第二遍燒才會達到要求溫度,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紫砂壺燒兩遍,燒低溫與燒高溫。
燒兩遍
第一遍燒制低溫,燒完后取出,修整壺口和蓋墻,使壺的口蓋更加平整嚴密,也是整口。
第二遍燒制高溫,達到泥料結晶溫度,這個時候的壺一般來說都是成品了。
也有的壺在第二遍燒完之后,發現砂料呈色不理想,于是再進窯燒第三遍。
當然了,燒制的遍數越多,結晶程度就會越高,燒壞的風險也比較高。
另外第一遍燒制后的壺一定不能過水,否則燒制第二遍肯定會出問題燒壞的。燒高溫,多燒幾遍這兩種說到底就是一個燒成技術,其最終還是為器物服務的。
不管什么溫度、幾遍燒成,只要最后能為我們呈現出一件盡可能接近完美的器物,那么就是好技術,值得追求的技術。
所以壺友們要了解這些,每一把紫砂壺的背后都有無數人的用心和努力。(來源:紫砂圈,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