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紫砂壺,我們得區分一下紫砂壺中半手工和全手工、灌漿壺和手拉胚壺的概念是什么。
1.灌漿壺
灌漿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將含有石蠟的泥漿加熱注入石膏模中,冷卻后將石膏模脫開,便可得到壺坯,經鑲嘴、把并脫蠟后燒制成的壺。
但是由于灌漿所需紫砂顆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則使紫砂壺失去了應有的透氣性。灌漿工藝特別適合于大批量的生產且成本較低,灌漿壺一個人一天可以灌300-500個。所以比較容易滿足茶藝市場的要求。
是用非常細的泥緊,灌到做好的模具裹面,遇蔑分撞拿出來晾斡,再稍微加工就可成壺。灌漿壺用的泥料目數細,無顆粒成分,遺接有較多的玻璃水。
灌漿壺里面沒有條紋,所謂灌漿壺就是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個小時,就變成很細的泥漿,然后再把漿灌到開好的模具里面,等1-2分鐘拿出來,放置晾干,就可以加工成茶壺了,沒有工藝可言。灌漿壺用的泥料目數細,無顆粒成分,還摻有較多的玻璃水。
2.手拉胚壺
機械操作,利用馬達離心力,用手拉出一個壺型來。再配壺嘴、壺把,放置晾干后噴漿。
壺身外觀不論粗細分布很均勻,壺內有螺狀條紋紋理,成型料必須要加一定量的高嶺土。(主要含鋁硅酸鹽,三氧化二鋁)。硬度高,撞擊聲音尖銳。
手工拉坯法(或叫輪制法)是制陶工藝的名稱,它是在轉動的輪盤上,利用慣性離心力,用手將可塑的泥坯拉制成各種形狀,然后配上壺嘴、壺把(均為灌漿制作),晾干后進行表面噴漿,最后入窯燒制一遍便可。
因為輪盤在轉動過程中,離心力會拉破坯體,所以這種成型技法不適應真正的紫砂泥,一定要加入高嶺土等陶泥或化工泥代替紫砂泥料,以增加泥料的延展性。它不屬于紫砂成型工藝,手拉胚壺一個人一天可以拉200~300個。由于手拉胚壺成本很低,生產效率很高,產量非常大,所以在市面上看到大量的 紫砂壺 僅售十元、二十元就并不奇怪了。
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手拉坯工藝的分解步驟。
一:選用泥料
選用泥料也就是說泥的配比,不同的陶瓷用不同的泥料,鈞瓷的用料大致由黃道土、劉家溝土、黑膜土以及一些長石組成。
二:煉泥
煉泥也就是說把選好的石料經過球磨機的加工把它們磨碎,磨成漿,然后用壓濾機把泥漿里的水分給慮出來,之后再通過真空煉泥機一遍一遍的把泥給煉出來,直到適用與拉坯為止。(適用程度:根據個人掌握)
三:揉泥
揉泥就是在以上的基礎上使可塑泥更加有利于成型,其目的就是為了排除可塑泥中的雜質和氣孔。我們在制作陶藝作品之前,必須經過揉泥這道工序,因為揉泥可以令粘土致密,不僅增加粘土的柔韌性和可塑性,降低收縮率,還會直接影響陶藝的燒成率與收縮率。如果揉泥的方法不恰當,令泥團中有空隙、氣泡,不僅收縮率增加,而且燒成時表面會鼓起氣泡,甚至會炸裂。揉泥的過程主要是把不同干濕度的粘土揉勻,令粘土干濕適度,如果粘土太硬,在揉壓的時候需要加水。反之則需要脫水。揉泥的意義就好像做面點之前要揉面一樣。注意:可塑泥一定要揉好才能更容易成型。揉泥的方法很多,一般我們常用的揉泥方法是:雞心式揉泥法和牛頭式揉泥法。
四:拉坯
拉坯就是整個工藝的核心內容,拉坯的好壞是直接決定了之后的上釉燒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拉坯要具備兩個個必要因素:心平氣和、眼準手穩。其次,拉坯之前一定要明確目的,要做什么樣的器物,怎么運用手法,這都是必須在心里揣摩好的!要做的器物在本子上反復的畫上幾遍,想想這樣的線條該怎么用手拉坯去完成,做好這些準備,就可以拉坯了。
五:修坯
修坯可以是借助工具修的也可以在拉坯機上獨立完成的。它是在拉坯的基礎上完成,也就是說你所拉的器型的內形控制了外形,里型的線條順不順,也就決定了修坯的修的好壞,在修坯過程中,要做到:勤、穩、準、快。
如何判定是紫砂拉胚壺:
手拉胚壺內部必定有螺旋狀紋路,這是手拉制作過程中留下的不可去除的痕跡。
手拉胚壺的壺蓋是在拉制過程中切下,按照離心力作用,蓋子邊緣會產生螺旋狀紋路,蓋里里面則沒有。
手拉胚壺是在拉制成型后將其從壺底直接切下,所以底部不會有圈形的紋路。相反,手工壺底可能手會因竹片修刮而留下紋路。
手拉胚壺的壺底與壺身在拉制成形后一起被切下,所以是完全一體的,沒有任何接痕,身簡也無接縫。手工紫砂壺壺底與身筒則會有泥漿銜接的痕跡,即便經過修整與處理,我們在光線照射下也可以通過觀察泥脂表面不同的反光來辨別。
3.半手工壺
半手工指模具壓制壺,可以壺嘴、壺把、壺蓋等用手工制作,身筒用模具制作;也可以是身筒用手工來完成,其它用摸具制作。半手工壺工藝流程做成來的壺任何一個造型絕不會僅僅只是一個,而全手工壺卻有著不可復制性。并且半手工壺在擋坯的過程中因用力擠壓,使泥料的被壓緊,跟全手工壺相比透氣性要差了些。
另外,有很多壺形(如各種筋紋器、魚化龍等)設計復雜、制作工藝難度大,基本上大多數都是要借助模具采用半手工工藝制作,全手工制作的反而不及半手工制作的更有氣韻。功力火候未到或者對某一壺形尚未有一定的悟性的作者,做出來的全手工壺無論形制規整還是氣度力度等,都遠沒有半手工做出來的好。一般的紫砂工藝師到顧景舟大師都有做過。
顧景舟的許多壺同樣借助了模具,顧老用模具在于用得好,用得巧。大亨的魚化龍是公認的經典之作,同漾也使用了模具,并且這個模具留存至今,但卻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再用此模具做出如此經典的魚化龍。有些壺,特別是花貨不靠模具是無法制作的。
模具是不是做壺就很方便了呢?
那么,用了模具是不是做壺就很方便了呢?其實不然,半手工壺也同樣有大量的手工成分,與全手工壺唯一的區別就是在身筒和蓋子的成形方式上。全手工壺用泥片圍起身筒后,一個手墊在泥片內側,一個手拿竹拍子在外側拍打泥片,邊拍邊調整修飾慢慢成形。半手工壺用泥片圍起身筒后跟全手工制作時一樣,也需要先用竹拍子大致拍出一個壺的身筒(根據壺形不同該扁的扁該圓的圓,大小要與模具匹配),然后套上左右兩片半模箍緊,用手或工具伸進去把里面已經大致拍好的身筒抵靠模具內壁并修飾規整,簡稱擋胚。由此可見,半手工一點也不簡單,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作者的制作功力。
4.全手工壺
用拍打拼接的技法制作,這種成型工藝與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其使用工具,但不使用模具來制作一把壺。全手工壺含有作者的思想在裹面,存在不可復制性,所以有著唯一性的特點。
壺身外觀顆粒分布不均勻,有顆粒感,沒有油光感。壺內無螺狀條紋紋理,無添加成份。撞擊聲音尖銳則硬度高,低沉則硬度較低。
關于全手工,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種包餃子、包元宵的的手法。紫砂陶藝高超的手工制作技巧讓觀者無不驚嘆。當看了工藝師們為了做好每一款作品而積累起來的整箱整盒的塑膠、角鐵、木、竹、陶質各式工具時,就更能想像從事此工作的艱辛。
當今的紫砂壺不要過分的追求是否全手工、半手工,而是應該要追求泥料是否純正,傳統器形的美感是否到位,壺做的有無欣賞之處,似乎更好一些。所以,不管怎樣做紫砂壺(手拉胚與灌漿成型的除外),只要能表現制作者的藝術水準,文化底蘊,以及對紫砂藝術的認知和理解的作品,又得到廣大紫砂愛好者的青睞的作品,都是好的,受推崇的藝術品。所以追求全手工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就易造成對藝術綜合評定的偏激,亦容易走入歧途。也就不能真正領會一個制作者內心獨白和對紫砂藝術的真正領悟。
一把壺的真正價值,在于這把壺的精氣神韻是否充足飽滿,壺形做得是否規整到位,比例搭配是否協調,所用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細致清爽。只要這些要求都達到了,不管是否半手工制作成形,都是一把值得收藏的好壺!(來源:紫砂圈,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