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規的壺底,應是與全壺一氣貫通的。壺底可分為方與圓、凹與平、圈足與起腳、筋紋與樹樁等形式。由此演繹,表現極為豐富:圓圈足如碗罐瓶盤之底;方圈足如環城、開門之底:凹底多為瓜柿橘桃之底;起腳多為乳釘、卷足、鼎柱、獸腳之底;筋紋講究的是底蓋呼應、紋理明通暗合;樹樁要求的是隨形而變、底圈自然和諧。
筋紋壺,繼承中創新,可藏拙,也藏巧,壺底紋理優雅,匠心獨運,開辟了一方世外桃源。
經過幾百年的演進和反復的推敲,使一些經典壺的壺底有了 定律 。如鐘形壺內置假圈足,而報春壺外置明圈足;如石瓢壺底鼎立三足,而傳爐壺底并立四腳;如供春壺不規則的榴皮內凹成桔底,而南瓜壺有條理的瓜楞線相聚向瓜臍。相應的在用壺時,配個養壺器,避免壺底形成頑固的水漬茶銹;擺壺時,最好選用木制的壺托;端拿時,高壺與大壺千萬別蹲底;筋紋與花形壺底注意別與硬物摩擦。
小傳爐,顢顢頇頇的,很讓人心生愛意。
壺底不但有其造型美與功用性,還是一只壺的 身份證 。從最初的壺底光禿禿,到大彬壺竹刀濕刻留款,再到曼生壺時代的棄款鈐章,直到現在蓋章又加款。刻壺的名稱、獲獎說明、紀念壺編號甚至一兩句相關詩詞。藏壺最忌諱抓過壺底看名頭,殊不知大量的假冒 身份證 在此招搖撞騙。所以正確讀出 身份證 所發出的諸般信息,也是鑒別該壺真偽的有利佐證。
底印 啜墨看茶 ,刻款:此壺坯體因把折斷棄之可惜故重新復原后捏把以修復之庚午冬日景舟記
壺底在隱處,輕易不示人。
展覽會、網絡上、圖冊里,均不見 壺底 的廬山真面目。
借鑒傳統器型,以全手工手法,底圈深峻挺拔,再現明清名壺恢弘氣韻。
壺底,也可記錄一段往事、一時心情。(來源:紫砂壺鑒賞與收藏秘籍,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