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備受人們喜愛的紫砂茶具產于我國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古時稱陽羨)。 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泥 的贊譽道出了紫砂陶的珍貴。對于一個愛茶的你來說紫砂也是愛不釋手之物。
宜興市位于江蘇太湖西濱,南北分別與浙江的長興縣和江蘇的常州市相鄰。境內山嶺起伏、河流縱橫,盛產陶器,有陶都之稱。早在四千年前,這里的原始居民就掌握了制陶技術。從宜興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了豐富的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白衣黑陶和灰陶的碎片。器皿的成型方法,基本上是手制的,在較晚的泥質紅陶上面,可以看到簡單的方格紋。從商周時代的遺址中發掘出的文物中已發現缽、盆、壺等器形的盛儲器皿。其中夾砂紅陶仍用手制,保留著簡單粗糙的紋樣。黑陶和灰陶多為輪制,器形勻整,并施以雕刻 鏤空等新型裝飾。這時火候較高的褐色陶也已燒成。褐色陶胎質堅硬,在燒制陶技術上,可能已從敞口燒進步到封閉燒,窯腔溫度提高到100℃@左右。到此,制陶技術已經進入成熟階段。
供春制壺的故事流傳了數百年,然而紫砂成型技術的傳統方法,絕非偶然得之,紫砂制造的起源也不是從金沙寺僧人和供春才開始的,它是經過歷代能工巧匠辛勤勞作,揣摩實踐總結出的工藝精華。有學者推論,認為紫砂茶具的起源應在北宋,主要依據是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特別是北宋梅堯臣在《宛陵先生文集》中有首詩: 天子歲嘗龍培茶,茶官摧摘雨前芽。團香已入中都府,斗品爭傳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吳中內史才多少,從此莼羹不足夸。
明清時期,隨著飲茶方法的轉變,紫砂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明代開始廢除餅茶,而普遍飲用與現在的炒青綠茶相似的芽茶,飲茶的方法也改煎煮為沖泡,逐漸形成用紫砂茶壺或瓷茶壺沖泡茶葉的風尚。這種飲茶方式的改變,也促進了茶壺的發展。
紫砂色澤含蓄溫雅,具有高貴的氣質,與封建文人清雅氣質相吻合,因而備受青睞。許多文人雅士競相收藏,并且參與制作,現在被人們熟知的 東坡提梁大壺 相傳就是當年蘇東坡設計的。
明清時許多著名文人都參與了紫砂壺的制作和書畫。如董其昌、鄭板橋、陳鴻壽、陳繼儒等。這其中要首舉清代金石書畫家陳鴻壽(曼生)了。他推動了在紫砂茶壺上題銘畫刻之方法,極大地提高了紫砂陶的藝術和文化品位,將這種實用手工藝品演化成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實用藝術品。
文人參與紫砂壺的制作,對紫砂陶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進作用。不少文人在訂制紫砂壺或提供圖樣后,不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甚至還要親自監制。他們的喜好意趣對制壺工匠潛移默化,提高了審美和鑒賞水平。特別是有一定文化的工匠受到文人的啟發,在創作上展現出新貌。文人與工匠的交往協作,產生了一種商業化的紫砂文化。市民紛紛附庸風雅,具有文化色彩的商品茶壺大量面市,從而推動了紫砂壺藝的發展,并使這種實用工藝品躍上更高的臺階。直到如今不斷創新!(作者:趙瑞花,來源:六羨茶藝,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