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衡量準則,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憑借一種直觀的感覺去判斷。可能有的商家會告訴你,這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其實,只要通過反復的使用和比較,還是不難發現一些被大眾普遍 意會 ,并下意識地廣泛加以應用的標準。
出水的快慢,不只是影響水流弧度的觀賞性,還與茶湯的最終呈現密切相關。不耐久泡的茶葉,若是遇上出水細緩的茶壺,也許就會因為出湯過程多了那么幾秒,錯失了最佳的口感。一位身形纖細,氣質嫻靜的女士,若是泡茶時出湯如涌泉奔流那般力道十足,也會讓客人感覺不協調。選擇適合茶葉的壺,和選擇適合茶人的壺,同樣重要。
壺出水好不好,總體分二大類:一是流速,主要由流根位置高低形成的水壓決定。二是流量,受壺孔到流口的一條通道中的最細小部位影響,不一定完全和流口的大小有關 即瓶頸原理。
那么知道這二個基本原因后,我們就可以結合原理的分析,就知道壺出水不暢,大凡有以下幾種情況:
壺的流根位置太高,壺的流內有 結石 ,壺的流壁厚、外觀粗而內勁細,壺的出水網孔被部分堵住形成虛張,壺的鈕上進氣孔太細形成負壓等,均可造成壺的出水不暢。
各方面都是符合出水流暢的條件,清水試出水的十分流暢,但泡茶時常常網孔被茶葉堵死,這是后天因素。
同時網孔也有關系:
【獨孔】
獨孔的壺嘴,最常見于仿古的形制。老的紫砂壺大多數都是獨孔。容量小的壺,流嘴本身就細,不便制作濾孔,也以獨孔形式居多。獨孔的好處,是給水流提供了最大的通路,但細小的渣葉也可能沖入壺嘴,造成堵塞。沖泡條索細碎的茶,可以使用為獨孔壺專門設計的內置過濾器來避免這個問題。
【網孔】
時下最常見的內置過濾,便是圖中這種七孔或是九孔的形式。它的好處,是能過濾大部分的渣葉,缺陷就是水流的通路面積大幅減小,沖泡膨脹舒展程度較大的茶類時,容易被展開的茶葉擋住出水孔。
【球孔】
日本陶藝家制壺時,普遍使用這樣的球形濾網。20世紀70年代,適應外銷日本的特定要求,紫砂壺有了球孔,即在壺身裝飾部位的內壁,黏上一個滿布小孔的半球,可更好地過濾茶葉,增加出水量。細密的濾孔和凸起的球面,保證了充足的水流通過面積,又提供了高質量的過濾。若論缺陷,就是工藝難度較大,且壺的容量不能太小。
若制壺時光考慮水,不考慮茶,一旦出湯時茶渣隨著水沖出來,或是堵住壺嘴,不僅破壞水流穩定,事茶的過程也會被尷尬所打擾。
對于制壺的朋友,大可以不去總結具體什么角度、弧度能帶來最好的出水。想著去塑造流水的形態,就如同抽刀斷水一般,必是徒勞。倒不如在制壺的時候想著如何去順應水勢,如何讓每一處、每一點都承載著水流動前行,而不是改變它成為你想要的樣子。謙卑的心,才能成就動人的器。(來源:紫砂陶源,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