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泥料出產最多的應是紫泥,這里的紫泥與世界任何一處的紫泥迥然不同,因此宜興紫砂壺才會獨一無二。
紫泥是自明代萬歷年間的制壺名家時大彬起至今日,多數制壺名家高手最喜歡用的一種泥料。同是宜興本地出產,紫泥與紫泥也有很大區別,如淺層礦的紫泥與深層礦的紫泥雖然同樣被稱為紫泥,但是在色澤上卻有所區別。明末清初以前的紫砂壺(紫泥所制作的壺)主要使用采自較淺層礦的紫泥,燒成后一般是紫紅色,有些發紅.甚至初看好似今天的原礦紅泥壺。至清盛世(即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尤其在乾隆時期,紫泥的色澤最為美觀,這一時期紫砂壺的美麗可以從故宮的紫砂藏品中窺見一拼。
紫泥中常夾雜些微黑點,被老藝人稱之為 黑星星 ,這其實是相當不錯的優質紫泥。黑星星就是燒結后鐵質所呈現斑點,之所以說這種有 黑星星 的宜興紫砂壺會愈用愈美觀,是因為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和養護。鐵質部分反而會呈銀白色,就如同名廚所用的鐵鍋,或者農民所使用的鐵質農具,這些 黑星星 經過長久的把玩,會有異常悅目的色澤。
紫泥:紫泥是一個比較大范圍的叫法,其中包括紫泥、清水泥、底槽青等多種不同的砂料。根據原礦含鐵量的不同,其燒成顏色各異。燒成顏色根據鐵在不同溫度下的氧化程度,而呈現紅、棕紅、紫紅、深紫等顏色。
成品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松起身明顯呈現雙氣孔結構,這也是紫砂的主要特性,溫度傳導快、保溫性能強,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成熟窯溫一般在1150度,收縮比率11%左右。
【清水泥】
清水泥 是紫泥的一個品種,是赤鐵、云母含量較高的一種純紫泥礦。泥色醇和,泥質細膩,透氣性強,雜志較其他泥料少。干濕易掌握,穩定性高,粘性合理,成型較易,受火穩定。燒成呈棕紅色,俗稱 紅紫砂 。窯溫約1150℃~1180℃。使用日久愈呈紅潤。
【底槽青泥】
底槽青 ,礦料未粉碎前,可見明顯散步諸多綠色 雞眼 。成泥質細膩,色沉穩。坯色偏紫泛青,燒成呈紫紅色,并有不均勻的細小金黃色或灰黃色砂粒,俗稱 金砂隱現 。窯溫約1240℃。泡養后呈豬肝色。
【拼紫】
燒成呈棕色。不同的紫泥混合而成,也稱 調和泥 ,結構緊密,穩定性好,成型容易。窯溫約1150℃~1200℃,適合沖泡輕焙火系列烏龍茶、普洱生茶。(來源:普洱茶,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