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的古龍窯,有著悠久的歷史。
龍窯是一種依山坡用磚砌筑成斜坡式的彎狀隧道,因為其形狀像古人所說的長龍而得名。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大多數(shù)龍窯都毀于戰(zhàn)亂或人為。現(xiàn)今宜興唯一僅存的,仍以傳統(tǒng)方法燒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龍窯。坐落在丁蜀前墅村村落之中,離太湖三里,距蜀山二里。
前墅古龍窯建于明代,600年來窯火不熄,是宜興現(xiàn)存的唯一還在使用的古龍窯,也是全國唯一還在使用的三座古龍窯之一。
前墅龍窯通長43.4米,窯身外壁寬約3米,高約1.55米。現(xiàn)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防止窯爐毀棄,仍在燒制一些大件紫砂器,有時夾雜點紫砂壺。
由于需要準備充足的物料,龍窯一個月大概只燒一次。又因成品率較低,且燒制過程十分辛苦,目前僅剩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老窯工還在靠經(jīng)驗傳承這項古老的工藝。
【祭窯】
開窯之前要先進行祭窯,說是祭窯,也是祭的火神。在火神廟上香后,一路鑼鼓喧天中,人們舞著金龍來到窯上。
【裝窯】
一件件紫砂半成品被放進一個個大陶罐里,防止彼此磕碰并保證放入窯中受熱均勻。
將大壺、小壺和其他紫砂器皿按照大小逐一從低到高排列,窯填得越滿越好,然后將一個個陶罐搬入窯中疊放起來。
窯身左右投柴孔(俗稱鱗眼洞)42對,該洞是用來投放樹枝柴草和觀察火焰溫度的窗口。西側(cè)設裝窯用的窯門5個,是窯工進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
【燒窯】
把陶罐擺好后,就可以往龍窯的鱗眼洞里添柴了。燒一窯需要四噸多的木柴,要把木料鋸成80厘米長左右,料越大、火越旺,燒出來的紫砂樣式好。
龍窯的燒窯操作,全憑燒窯工人的熟練技巧,以目光觀測火焰溫度與坯體的變化情況來決定。
需要有非常熟練的技術和豐富的經(jīng)驗,因此人們也把龍窯的燒窯工藝稱為 火的藝術 。
【出窯】
24小時輪流轉(zhuǎn),大概十幾分鐘投一次柴,通過添柴數(shù)量的多少、速度以及風力的變化,掌握火勢大小、溫度高低,從而控制柴燒的進度。
大約點火200小時左右,一窯才算燒制完成,待窯溫降至100攝氏度之內(nèi)才可以開窯。一件陶器從裝窯到出窯前后要經(jīng)過近一周的時間,燒制時需全程看守,溫度純靠肉眼看火把控,稍不留神就會產(chǎn)生次品,工藝流程復雜。
時光荏苒,物換星移,數(shù)百年不熄的窯火,依然在演繹泥與火的激情,訴說五色土那一段又一段傳奇。(來源:紫砂壺鑒賞與收藏秘籍)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wǎng)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