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北京的月季花開了。
這樣的季節,扛本書,坐在滿是綠籮的陽臺,拿把紫砂壺,悠哉悠哉來壺小茶,好不美哉!說起紫砂壺,剛入門的朋友,常常比較迷茫,無從下手。其實,學紫砂就像學茶一樣,得先了解歷史,向古爺爺狠狠汲取知識。
紫砂壺是什么來歷?
歷史上有那些做壺的名人?
最知名的壺型有哪些?
懂了這些,再喝茶,你就可以顯擺顯擺啦。
春秋范蠡
紫砂陶的首創者
追溯紫砂壺的起源,那可是一條隔了2400年的歷史長河??蓱z筆者不會游泳,只能效仿古人,撐著一條小帆船,使勁兒劃啊劃啊,一直劃到了春秋時代的越國,來到了美女西施和她的老公范蠡隱居之處。據說,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把吳國滅了之后,就辭官帶著美女西施在宜興丁山一個村子隱居了起來,從此燒陶持家、泛舟太湖,美人入懷。這狗糧撒的還不夠,他們還經常秀恩愛,你燒火來我煮飯,配合的真是默契十足。一次,西施在生火煮飯,火生的太大了,范蠡見火苗竄得又高又旺覺得這也太浪費柴火了吧,就把墊在鍋底的石頭拿掉,結果火就不旺了,最后還熄滅了。本來,此時的范蠡正在燒制紫砂陶,正為變形、不透、有裂紋而煩惱。突然,他恍然大悟 如果燒窯時,把泥坯墊空燒,那不就可以燒透了么后來,人們稱這種石頭為 腳石 。之后,還是在兩人做飯的時候,他又找到了燒紫砂陶不裂的方法。從此,他解決了一個個困難,為冶陶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世人稱之為 陶朱公 。
以上,純屬傳說。
但,紫砂壺的歷史起源,確實要追溯到春秋范蠡這里。以下,真正的干貨開始啦。
金沙寺僧
紫砂界的無名英雄明弘治正德年間,宜興湖滏九里山有一座寺廟叫金沙寺,這里住著一個僧人,時人稱之為 金沙寺僧 。這位僧人呢,有一門獨絕的手藝,就是用紫砂泥做壺,他做的壺,可謂一絕。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創始篇》中記載: 金沙寺僧搏紫砂細土,搜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蓋、的,作成壺具,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 這位僧人,很低調隨和。他從來不在自己的壺上留大名,宣揚本僧制作,而是輕輕按一個指紋。罷了罷了,壺既出,隨它命運去吧??赡埽@就是修行人的一種境界。什么功名利祿,什么凡塵俗事,在他們眼里都不過是過眼煙云。
供春
書僮變紫砂壺大師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間,在金沙寺內,住著一位氣質儒雅的書生。他常常手握一本書,或臨窗眺望,或秉燭夜讀,總之是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他身邊的那位小書僮,卻沒閑著。小書僮無意間發現了一個會做紫砂壺的僧人,于是,每天都偷偷來到僧人做壺的地方,認真觀察和學習。就這樣,日復一日的觀看,他掌握了僧人做壺的整個過程和方法。這位書生就是宜興進士吳頤山,這位書僮則是紫砂壺界的名人供春,而那位僧人據傳聞則是 金沙寺僧 。供春學到手藝之后,就根據寺院旁一棵大銀杏樹的樹癭形狀做了一把紫砂壺,并在壺身上刻了樹癭的花紋,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供春壺。此壺古樸可愛,非常符合當時文人的審美。他們聚會品茗,談書論道,必用此壺。于是,供春壺名聲大振。
而昔日的小書僮供春,也一躍成為了當時的紫砂大明星。
供春代表作品:樹罌壺、六瓣圓囊壺等
時大彬
紫砂圈的壺二代,時大彬,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士,是標準的 壺二代 。父親是有 四大家 之稱的時朋,當時的宜興紫砂壺藝師。從小受父親的影響,時大彬對紫砂壺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感,或者說是一種使命感。他喜歡看父親做壺,偶爾也會自己上手去做。天資聰穎的他,很喜歡去研究問題,比如,紫砂陶泥料的配制、成型的技法、還有造型的設計和銘刻。通過這些研究,他在制壺的泥料中摻入砂子,首創了調砂法制壺。在成壺技法上,他將打身筒成形法(適用于圓形類器皿的造型)與鑲身筒成形法(適用于方形器皿造型)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制法的一大飛躍。他自己還自創了很多器型的壺,三足蓋壺、六方壺、僧帽壺等等。時大彬是一個非常嚴格認真的人,對自己看著不滿意的壺,會將它全部打碎銷毀,毫不手軟。這些都注定了他不會僅是個做壺的陶藝師,而是一個制壺大家。時大彬從小就有一個偶像,那就是供春。他很欣賞供春的作品,早期的壺大部分也都是模仿供春壺而做。之后,他外出游歷,結交了一批文人雅士,并聽從他們的意見,將壺型由大變小,做出來的壺越來越高雅脫俗,更適合文人的飲茶習慣。將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時大彬把壺藝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許次紓《茶疏》中記載︰ 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 ,可見當時大彬做出壺,多么受歡迎。不僅文人愛他的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甚至是漂洋過海的外國人,也都是時大彬的粉絲。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秋園雜佩》中也有記載︰ 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則如陳壺、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 。他的徒弟徐友泉晚年也常自嘆 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
時大彬代表作品:三足蓋壺,六方壺,紫砂扁壺,天香閣壺,僧帽壺
徐友泉
被他爹逼著學做壺,徐友泉,明萬歷年間人士,字士衡,是時大彬的徒弟。據說,他當時學壺,是為了完成父親追星的一個心愿。當年,時大彬是世人心目中的明星級人物,追捧他的人,數不勝數。徐友泉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他深愛大彬的壺藝,于是想盡辦法,結交到了時大彬,并與其成為好友,最后還把自己年幼的兒子,送去跟時大彬學做紫砂壺。徐友泉拜師時大彬學藝后,發生個小故事。一天,時大彬在雕刻一頭紫砂牛,徐友泉則在旁邊昏昏欲睡。他的父親剛好來探班,看到此情此景,氣不打一處來,隨手拿根藤條就要去打,徐友泉一看不妙,拔腿就跑,還順手牽羊拿走了一塊紫砂泥。一路小跑到一條溪水邊,看到柳樹下正好有一頭牛,于是他就停下,用手里的紫砂泥捏了一只活靈活現的水牛。這事情被時大彬知道后,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和天賦,于是把自己畢生的絕活全部教給了他。徐友泉在造型藝術方面,非常有天賦,對壺的形態、紫砂泥顏色的配置,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作品,手工精細,古拙莊重,質樸渾厚。
徐友泉作品壺型:漢方、扁觶、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分襠、索耳、美人睡蓮、大頂蓮一回角、六子等諸種款式。
李仲芳
呼喚老爹為 老兄 李仲芳,萬歷至崇禎年間人,老爹是制壺名手李茂林,師傅則是大名鼎鼎的時大彬。得老爹傳承、師傅傳授,李仲芳制作出的壺,也是相當棒,既有老爹的 妍巧有致 ,又得師傅的 敦雅古穆 。但是,這孩子實在是太驕傲了,這一驕傲起來,就忘記了老爹對自己的諄諄教導。明周高起著的《陽羨茗壺系》中記載: 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時大彬門,為高足第一,制度漸趨文巧,其父督以敦古仲芳嘗手一壺,視其父日:老兄,這個何如。俗因呼其所作為老兄壺。后入金壇,卒以文巧相競。今世所傳大彬壺,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見賞而自署款識者。時人語日:李大瓶,時大名。 意思就是說:李仲芳是李茂林的兒子,因為是時大彬門下的高徒,所以相當驕傲。有一次,他剛做出來一把壺,就急忙拿去給老爹看,還對自己的老爹說 老兄,這個怎么樣? 。于是呢,他做的壺,人們又叫 老兄壺 ,意為:狂妄自大。不過傲嬌歸傲嬌,人家李仲芳做的壺,還是非常不錯的,小巧精致,很得時大彬的的賞識。凡被時大彬賞識的壺,時大彬都會親自題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便有: 李大瓶,時大名 這樣的民間說法。
李仲芳代表作品:觚棱壺
惠孟臣
茶藝師眼中的男神。做茶藝表演的人,對惠孟臣應該都不會陌生。茶藝表演中,就有一段解說詞: 孟臣沐霖:即洗壺溫壺 。這里的孟臣,說的就是惠孟臣,明代宜興的制壺名家。他制做的小壺似拳頭大小,精美實用,后人稱孟臣壺?;菝铣迹髂┨靻?、康熙年間人士,荊溪人。著名壺藝名家,善于制作小壺。他做的壺,工藝手法精煉,節奏感強,尤其是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成為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征。他不僅壺做的好,而且,還寫的一首好書法。他壺上的題款,也都是他自己書寫。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 永林 篆書小印者為精品。他的壺多以小壺為主,大壺很少,特別是小仙最喜歡的梨形壺,就出自他的手,《茶席窺美》中,靜清和老師也說: 梨形壺,身材苗條,曲線簡潔流暢,頗有 從來佳茗似佳人 的柔美,更有大家閨秀的氣度。 馮可賓《岕茶箋》中也說: 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
惠孟臣代表壺式: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
陳鳴遠
謙謙君子般的壺中隱士。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有名的藝人。陳鳴遠的作品里,你會看到很多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比如栗子、核桃、花生、菱角、荸薺、荷花、青蛙等造型。他的作品,很生活化,會讓人莫名的感動。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你很近,卻又很遠。陳鳴遠,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美,并把它做成紫砂壺的形狀。他工藝精湛,精雕細刻,壺的造型生動、形象、活潑,賦予了紫砂壺生命力和活力。他的壺已經不只是一把壺,而是一種美的藝術品。陳鳴遠還發明了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這到清代已經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除了做壺,陳鳴遠還善于雕刻其他的工藝品,比如茶具,雅玩之類的。陳鳴遠是一個真正的才子。雖出生于紫砂世家,但他卻酷愛文學,生平結交了很多文人雅士,并被很多名人贈詩。最為人熟知的,是汪文柏的這首《陶器行贈陳鳴遠》,詩中寫道: 古來技巧能幾人,陳生陳生今絕倫 ,可謂給予他很高的評價。陳鳴遠還結交了另一位詩人金張。此人,字介山,號妙高道人。金張有文《鳴遠至攜贈蓮花壺》,其中寫道: 揖罷探懷出,生成一朵嬌。荷花勻瓣瓣,蓮子活搖搖。倣古法盡變,匠心趣獨饒。要知雕琢巧,有客斥壺妖。 將陳鳴遠的壺稱之為 壺妖 ,這,和李賀被稱之為 詩鬼 是一樣的道理額。在陳鳴遠看來,做壺已經不只是做壺了,他從中領悟到了很多天地人生的哲理。金張在《老編年詩鈔 癸酉》還寫了一首《喜鳴遠久留齋中五首》,其中寫道的: 摶沙向我云,土性直如矢。纖毫有矯揉,成器亦不美。大哉格物功,遂識天地理。
陳鳴遠代表作品:甜瓜壺,原名南瓜壺
楊彭年
捏壺嘴不用模子的才子。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壺藝人,浙江省桐鄉人。楊彭年畫的一手好畫,寫的一手好字,而且還很會雕刻。他是全手工制壺工藝的發揚者。他不像制紫砂壺的藝人,更像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化人,他曾仿宜興古代文物國山碑,制一紫砂瓶。并仿碑上古文字在瓶上陶刻,還曾在故宮藏的紫砂器中的一個 四方委角詩句方盤 上題銘文。楊彭年手工藝很厲害,隨手而捏的手工紫砂壺,渾然天成,氣韻溫雅,非常別致,具有天染之趣味。因此,他被陳曼生選中,兩人一文一藝,配合默契。他們合作的壺,被稱之為 曼生壺 ,這是文人和藝人的一種精神交流。陳曼生仙逝后,楊彭年與朱堅(石梅)、瞿應紹(子冶)、橋重禧(宜園)等文人合作,創作了一大批鐫刻銘文、圖畫的名壺,包括錫包砂壺??傊?,楊彭年的一生,都是和文人一起創作,他們將文學、書法、篆刻等藝術風格融入一體開創了一批批文人壺。
楊彭年代表作:彭年壺
邵大亨
紫砂壺界的豪放派。邵大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宜興制壺大師,宜興上袁村人,屬于少年成名那類型的人。他做的壺,手感極佳,撫之如嬰兒的肌膚一樣。壺形,遠觀周正秀雅,渾然天成;近觀隨意自然,如信手拈來。據傳聞,他為人慷慨又豪爽,還非常的嫉惡如仇。和他交往,如果入了他的眼,和他意氣相投,他會非常慷慨的說:呶,這把壺送你了 。如果,他看你特別的不順眼,管你是多大的官,給我多少金子,老子都不把壺賣給你。據說,蘇州的某一個巡撫絞盡腦汁覓得他一壺,那可真是相當珍惜,恨不得睡覺都要把壺放被窩兒里。一年中秋,巡撫坐船賞月,侍女端盤獻茶,沒想到船身搖動了一下,侍女站立不住,把 大亨 壺摔得粉碎,巡撫大怒,把侍女吊起來,重重鞭笞。這時,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在近處賞月,聞得緣由,就將巡撫叫過來。巡撫過來一看,我的媽呀,16把大亨壺一一擺在桌上。邵大亨力勸巡撫,讓他寬恕那名侍女,并許諾說,可以從這16把壺中挑選一把帶走。巡撫聽聞,立馬就饒恕了那名侍女。等巡撫一走,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壺統統砸碎,悻悻地說:為了我的壺,竟有人差點喪命,再不做壺了??吹竭@里,筆者不僅想起了伯牙子期的故事。鐘子期死后,伯牙在他墳前彈奏一曲《流水》,然后斷弦摔琴,從此不再彈奏。他們,一個為知音之情,一個為蒼生之義,真真讓人感動。
邵大亨代表作品:龍頭一捆竹壺、魚化龍壺、掇球壺、風卷葵壺
顧景舟
聲名遠播的近代泰斗。顧景舟,近代紫砂名人,出生于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他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紫砂名人,同時還是家喻戶曉的紫砂大師。他的壺,在收藏界掀起一陣陣浪潮。那些藏家、玩家,都以有一把顧景舟的壺而感到榮耀。顧景舟有很多名號,他本名景洲,后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還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顧景舟天資聰穎,少年時,就讀于蜀山東坡書院,很得書院院長的喜愛。18歲成人之后,便跟著祖母邵氏學習制坯技藝,并繼承了家中制壺客師的訣竅。他憑著自己超凡的文學功底,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可謂少年得名啊。然而,他并沒有恃才而驕,反而虛心學習,遇到一些傳世大師之作,他都會細心研究琢磨,反復推敲,吸取古人的技法,最后掌握了中國陶藝的精華。他的一生,也為紫砂界做出了很多貢獻。比如,著手 紫砂工藝班 的招生和技術輔導重任,從而培養出了現今多位高級工藝美術人才;積極參與了紫砂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參與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布置設計工作,設計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檔花盆等等。在他垂暮之年,將自己一生幾十年的創作經驗總結,編著了《宜興紫砂珍賞》巨著,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正如著名美術大師亞明先生所評: 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過十余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 (作者:茶小仙,來源:茶傳媒)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