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 陶朱公 。有史可查的紫砂制壺則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后的事情,歷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制壺大師有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李茂林、陳鳴遠、范鼎甫等等。個人較喜陳曼生的作品,因他講究 天趣 ,用刀大膽,自然隨意,鋒棱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歷史上稱他為 曼生壺 ,并不為過。
紫砂泥俗稱 富貴土 ,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相傳古時的宜興街頭經常有人叫賣紫砂泥,卻并不叫 泥 ,而稱之為 富貴土 ,意即誰買下此土,制壺可發家致富,用壺可富貴平安, 富貴土 由此得名。
紫砂陶介于陶和瓷之間,屬于半燒結的精細炻器,因有著特珠的雙氣孔結構,所以不僅不滲漏,并且透氣性極佳。紫砂壺能夠吸收茶汁,一把壺用久了,壺的內壁便可累積出 茶山 ,此時即使不放茶葉,僅以沸水沖入,也能泡出淡淡的茶香。這是其它材質的茶壺所永遠不能夠達到的高度。
不僅如此, 宜興茗壺,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 ,又 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 。就是說,以紫砂壺來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與水溫,就可以泡出 聚香含淑 、 香不渙散 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質茶壺,其茶味愈發醇郁芳香。并且,紫砂壺 注茶越宿,暑月不餿 ,茶汁不易霉餿變質,且不易起膩苔,清洗起來,極為容易。值得一提的是,此處所指的 暑月不餿 ,即夏日隔夜不變味,而絕非有些人所理解的 數月 。否則的話,便不是紫砂壺,而是紫砂冰箱了。
我國歷史上,大多文人雅士都喜喝茶,更喜紫砂壺。其中梅堯臣的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而最講究的當數蘇東坡無疑,他總結出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 就是說,烹茶必須用活水 以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更加清醇清遠。
文人雅士喜紫砂壺,除了其能烹出香酵的茶,還因了紫砂壺的美。紫砂壺美在造型,美在材質,美在實用,美在工藝,更美在品位。一把上等的紫砂壺,其高矮比例、線條轉折都恰如其分,多一分就俗氣,差一點就平庸。有此一壺,品茗看壺,都是一種享受。
一把好的紫砂壺并非買回即可使用,還需要經過熱身、降火、滋潤和重生四個步驟。簡單說來,就是先用沸水沖洗內外,以除掉表面塵埃。此為 熱身 ;然后高溫水煮去掉泥土味和火氣,再將豆腐放進壺內水煮一小時,用以 降火 ;再然后將甘蔗切碎放進壺內,水煮一小時,以讓茶壺得到前所未有的 滋潤 ;最后一步,就是將自己最喜歡的茶葉放入壺內煮一小時以使壺 重生 。此時茶壺不再是 了無生氣 的死物,脫胎換骨以后,茶壺吸收了茶葉之精華,這第一泡茶便能夠令茶人齒頰留香,久久不忘。步驟雖繁瑣,但對一把上等好壺來說,卻很有必要,絲毫馬虎不得。與大多文玩一樣,你在一把紫砂壺上費多大的心思,下多大的工夫,紫砂壺就會還你什么樣的品質。我見過幾把精心養出來的紫砂壺,那種沉美的顏色,厚重的包漿,極致之美已非語言所能夠表達。
雖然極好的紫砂壺并不多見,但民間的紫砂壺很多。稍對紫砂壺有所了解且喜歡飲茶的,多會買來一把,如此,便可享受紫砂所帶來的閑舒與愜意。個人最喜歡的是那種喝功夫茶的小紫砂壺,盤在手中,且泡且飲,日子就慢起來,生活就有了滋味。
文玩的東西,都是最接近自然的東西。核桃和葫蘆為果實,手串和念珠多為種籽或者木材,玉石等觀賞石為石頭,紫砂壺是什么?不過一把泥土。我總覺得紫砂壺之所以讓人喜愛,用紫砂壺沏茶之所以香醇無比,就因為它是一把最純粹的泥土。或者說,紫砂壺最接近泥土的本質,在愈來愈浮躁的現代社會,由不得你不喜歡。(來源:周海亮有故事,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