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后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 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粗砂、鋼砂,產品燒成后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質感。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并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干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 泥中泥 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后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這樣的: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蠟膏,即為有用的色漿原料,燒成后永不消褪。近年來還試制成功了醮漿紅泥,仿金屬光澤液等化妝土,豐富了紫砂產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 骨 。這個 骨 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 砂 。它與粘土、云母、赤鐵礦共生一體。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粉碎至一定細度,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來源:喬掌柜紫砂世家,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