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陶刻應該是 活 的。它是和壺有交流的,也把故事和你娓娓道來。
會說話的陶刻
關于紫砂陶刻的技法、技巧等文章,壺友們肯定已經看過很多了。
其中不乏長篇大論,讀來索然無趣。
今天不談技法,只想和大家討論一下,什么是會說話的 陶刻 。
與壺的交流
壺隨字貴,字隨壺傳 ,一語便深刻道出了 壺 與 字 的關系。
會交流的陶刻與紫砂,一定是相得益彰的。
通俗點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 切壺切銘 。(當然陶刻不一定只刻在壺上,別的紫砂器上也可以,這里就不贅述了。)
也就是說,壺上刻的內容一定是要符合,紫砂的氣質和壺形的氣質的,內容也不能粗俗。
紫砂本身具有古典端莊的屬性。
倘若在上面刻 xxx我愛你一生一世 這樣的大白話。
這未免顯得太過于直白、浮于表面。正如景區可見的 某某某到此一游。
這樣的內容與紫砂的氣質不符,應摒之。
還有就是壺形與陶刻的關系。
倘若在西施上刻上面目猙獰的鐘馗?在鷓鴣提梁上刻上香肩半露的美人?
我們都知道西施是嬌俏的美人壺,鷓鴣提梁是顧景舟紀念愛妻所作。
這樣的刻繪內容顯然就是與壺的調性不符合。
符合紫砂的氣質,契合壺形的調性,這應當是紫砂壺陶刻的 基本法 。
與人的交流
符合紫砂的氣質,契合壺形的調性,這只是陶刻的入門級標準。
進階的陶刻應該是能與人交流的,用文人的話來說,就是 以壺言志 。
清代文人陳曼生,就是 以壺言志 的典型代表。
比如, 今天去山中,用清泉煎煮白石茶。
那茶湯清澈明亮,以白花浮在碗面,熱氣裊裊而上,猶如流起的綠云。
邀請同道的知己共飲,真的太開心了!
于是便有了曼生石瓢提梁上的: 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 。
再如, 凜冬時節在大雪冰封的山里,融化梅樹枝頭的白雪用來生火烹茶。
這日子真是像神仙一樣的逍遙自在啊!
于是有了半月壺上的: 梅雪枝頭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會與人交流的紫砂陶刻,是由刀看書畫。
然后思哲理,悟人性。
能讓你能欣賞體味到一件作品的真性,產生一種共鳴。
令你對美產生感性滿足。
這也是,我們一直堅持,為壺友手工定制刻繪的初心。
萬里山河我愛它,刻之。
千古絕句我嘆之,刻它。(來源:紫砂壺鑒賞與收藏秘籍,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