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性
顧景舟就像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儒者、一位自信又帶有一絲頑固的老人。他的作品一如他的人,文人風骨、纖巧秀氣、儒雅氣質。
2.協調性
協調性,既是指流/把斜向角度、各占虛實空間比例等均衡問題。關于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一直都是探討的話題,在此用略微詳盡的方式來敘述一下:
流/把斜向角度對稱,流略粗,把稍細,虛實空間互補均衡這類器形,屬于較易辨別的器形,對稱方式是相對固定化的。
3.轉折角度(力度)
力度 是每一個彎折的弧度都帶有明顯的折角,既能夠看出明顯的彎折力量。而這種彎折的力量同時需要配合流/把的粗細變化,從壺把轉向大面積的能量聚集再由粗到細集中到一點上,向外噴出。
這就是我們說的 由點到面再到點 的力度。這種力度,需要流把與身桶的高度細致銜接,達到通氣的效果,形成氣循環,方能成大器。
4.線條
紫砂壺器是由多根線條構成的立體實物。我們以純手工成型的紫砂器為實際參照物,只要認真觀察就不難發現,不管是圓器、方器還是筋紋器,構成純手工紫砂壺器的幾乎所有線條,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直線,反之,每一根都是弧線。
這些弧線的表達方式包括圓弧線、拋物線和S線。我們從正面看到的是純粹的直線,就算作者制作的壺是純粹的方貨。當我們近距離的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遠觀的直線,近看都是向外鼓出的弧線。
根據以上的概念,我們來看看一把中庸壺。對比細節,應該會一目了然了。構成中庸壺的每一根線,都是弧線。也只有由外鼓的弧線構成的整體,才能顯得更飽滿,更有氣度。
但為什么是弧線而不是直線呢?曾經有一個試驗:遠觀一把純粹由直線構成的模子方壺的時候,不難發現,壺的每一個立面均往里凹。并不是說壺體真的癟進去,而是視覺效果上產生的錯覺。
5.壺形構成原理
紫砂壺的基本構成一般是以人體腰部以上(含腰部)的部分作為主體。其中包括頭部、頸部、胸/肩部、兩臂、手部、腰/腹部等部件。
換句話說,紫砂壺體所描述的主體結構部分幾乎不含腿部和足部。即便有,所占比例也很小。例如上雙底、三足、四足、寬出/外飄的復合底等修飾手法。
但是,也有部分的壺器題材,并不刻意表現頭部。反觀絕大多數的提梁壺,一般只有 單臂 。究竟是留下更多的空間讓人遐想,抑或純粹為了實用,就不得而知了。(來源:慧吟茶,圖來源:說茶網圖庫)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