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因其造型藝術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氣息之豐富,被人們稱為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寶庫,紫砂壺藝又博大精深。因此,歷代紫砂藝人們在長期的積累中總結出很多專業術語,科學又實用。師傅帶徒弟時也可言教身傳,好記明確,聽起來又親切。無論您是新老壺友,看了都會有所收獲!
一、光貨
紫砂光貨以幾何形體為主,以自然淳樸、簡練、高雅取勝,僅以簡潔的形態來表達自己的生命力,最符合人們質樸自然的欣賞習慣。
雖然被稱為 光貨 ,但是其工藝卻一點也不簡單。紫砂光貨飾器裝飾藝術,有刻、塑、雕、琢、貼、繪、彩、絞、嵌、縷、釉、堆、印、鑲、漆、色、鎏等等形式。
紫砂光貨雖沒有華麗的裝飾外表,卻以其樸素的自然形態、簡潔明快的線條、高雅脫俗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文化風格,受到壺友的廣泛喜愛。在紫砂陶藝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光貨是最為常見的,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一種。
二、花貨
把自然界、動植物界的天然形態用浮雕、半浮雕、貼花、泥繪、點彩等造型裝飾方法設計成仿生形象的茶壺,稱之為 花貨 。
花貨是用提煉取舍的藝術手段,表現天然形態中富有美學價值的部分,并使之符合功能實用、視覺美觀和使用安全的實用原則,或者在幾何形體上運用雕鏤捏塑工藝,將天然形態變化為壺型的部件,如茶壺的嘴、把和鈕。
三、筋囊壺
筋囊壺是通過線與線的交織與結合,給人予美感。基本要求是:筋紋隨著造型形體的變化而深淺自如,線條紋理清晰。
紫砂筋瓤貨成型難度比 光貨 與 花貨 高,要做好一把筋瓤貨必須從材質,工具,器形神韻入手,對紫砂藝人的做壺功底要求較高。
四、練泥
很多紫砂藝人在推介自己作品時,夸大選用 紫砂原礦 。事實上,紫砂即原礦,破碎摧毀成泥,平常見到的紫砂壺所用原料都是紫砂礦石加工出來的,俗稱 練泥 。
五、陳腐
亦稱之為 養土 ,是紫砂泥料最后的一道加工工序,將調配練制好的泥料用陶缸裝好,置于陰濕處,讓其腐釀陳化。就如地下酒窖的陳年好酒一樣,相對陳腐期越長,制出的壺就越光潤古雅。陳腐期最短也要達到三個月以上。
六、推墻刮底
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壺內壁出現凹凸不平時,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藝人們使用工具去進行整理,這就是 推墻刮底 。
七、手拉坯
手拉坯成形是一種古老的技術,它是在轉動的輪盤上,用手工將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種形狀坯體的方法。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術水平高,勞動強度也較大。
八、太陽線
在紫砂壺內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發散狀,如太陽光芒線的泥痕,稱之為 太陽線 。
九、爆疵
燒窯方法和窯中氣氛會影響紫砂壺的外觀,出現起泡的現象,我們把這泡泡叫爆疵(或者叫泥爆)。一般砂料純度好,硬度高,顆粒稍大的會出現這種情況。而若窯中升降溫過急或超過本身的燒制溫度時,大的顆粒會因內外溫差產生壓力而炸裂。
十、目數
紫砂泥的目數,也被稱為是 碼數 ,是形容紫砂泥粗細的一個標準,以60目為基準,相對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反之則越粗糙。有的茶友就會問了:紫砂是不是目數越多品質越好啊?
其實壺的優劣,并不能簡單的用目數的高低來衡量。泥料目數越高泥料越細膩,相對來說燒成后的紫砂壺上手感越舒服,在恰當的窯溫下結晶后相對更容易泡養包漿,目數高點的泥料做成的紫砂壺,相對來說沖泡輕發酵或者不發酵型茶葉會更聚香和揚香。
泥料目數越低泥料越粗糙,相對來說燒成后的紫砂壺視覺感受和砂質會很強,給人以古樸大方,古意怏然,老味十足,抱樸存真之感。相對來說沖泡重發酵或者全發酵型茶葉會更有優勢。
十一、茶山
這個名字放在這里聽起來很奇怪。長期使用的茶壺,壺內會有茶跡,人們通常稱之為茶山。
十二、體量
是指紫砂壺形體各部分的體積。在感覺上,體積越大則份量重,反之則輕。
要追求一定的藝術效果,則應從紫砂壺的立體造型體積的相互關系來設計它的聯系,合理布局各部分的份量,而且要突出主要部分的量感,傳統紫砂壺中有不少是運用了這種合理科學的造型設計。
十三、全手工
全手工制壺工藝大概過程是:打泥片-圍身筒-打身筒-搓壺嘴、鈕、把-裝壺嘴、鈕、把-制壺蓋-開壺口-修光、精加工-落印款。
由于全手工制壺要求制作者不僅要掌握泥胚成型技巧,還必須利用紫砂材質特性,充分在作品中營造出藝術氛圍。所以全手工壺不僅可作為茶具使用及工藝品欣賞,還具有藝術收藏價值。
十四、半手工
半手工壺,一般來說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簡單說來就是:可以壺嘴、壺把、壺蓋等用手工制作,身筒用模具制作;也可以是身筒用手工來完成,其它用模具制作。
半手工 也可以是通過手工制作,在最后用范型模具為作品整形,完成最后的校準工作等,在整個制壺過程中運用范型工具超過不多也可稱 半手工 。
十五、包漿
茶壺經長年使用之后,在壺表面形成的一層自然而又特別的光澤,這種光澤內斂、深穩、渾厚,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稱之為 包漿 。(作者:荼荼,來源:云南普洱茶,圖來源:說茶網圖庫)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