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正所謂 人間珠寶何足取,豈如陽羨一丸泥 。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再加上禪茶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在中國數百年紫砂發展史上,有許多出名的宗師,他們有著自己獨立風格的作品與理論,推動著中國紫砂之發展,也同時在中國紫砂長河中,樹立起屬于自己也屬于中國文化藝術的豐碑。
供春
供春(約1506-1566),又稱龔春,明正德嘉靖年間人。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壺出名的人,是紫砂壺的鼻祖。
傳說明代正德年間有一位讀書人在宜興的金沙寺復習迎考,他的書童供春就在寺內向金沙寺僧學習用紫砂制壺,并且進行了自己的改造,把原來實用性為主的壺制作得更有文化氣息。
供春跟隨主人多年,多少也受到了影響,便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并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后,古樸可愛,很合文人的意,于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 供春壺 。
時大彬
時大彬,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師,宋尚書時彥裔孫,時朋之子。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為 砂粗質古肌理勻 ,別具情趣。
在成形技法方面,時大彬改進了供春 斫木為模 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制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為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改作大壺為小壺,使紫砂壺更適合文人的飲茶習慣,把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把壺藝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陳鳴遠
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 海外競求鳴遠碟 之說。
陳鳴遠出生于紫砂世家,制壺技藝精湛全面,又勇于開拓創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藝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壺造型多種多樣,特別善于自然型類砂壺的制作,把自然型壺在明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向藝術化的高度。
他多才多藝,還制作了許多案頭陳設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荸薺、核桃、白果等等,無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給人以活生生鮮靈靈的審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絕。
程壽珍
程壽珍,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別號冰心道人,宜興上袁村人,隨父學藝,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 掇球壺 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
程壽珍一生勤勞多產,年過七十制作不輟,一生所制紫砂壺不計其數,流傳民間甚多。程壽珍中晚年僅制掇球、仿鼓、漢扁三種壺式,鈐印有 冰心道人 、 八十二老人 等。
程壽珍的紫砂壺曾在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32年在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獲頭等獎和優秀獎。此后所制掇球壺,底鈐有 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覽會曾得優獎 款識,蓋印篆書 壽珍 印,把有 真記 楷書小印。(來源:收藏馬未都,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