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
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樸拙。足為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給人以輕靈而穩重之感。直流,簡潔見力度,多為暗接處理,溶于壺身整體。把多呈倒三角勢,與壺身之型互補,形成和諧的美學效果。平壓蓋,橋鈕,干凈利索,比例恰當,充分體現出秀巧精工為上的特點。
仿古
仿古壺是程壽珍杰出代表作之一,凝煉歷代紫砂壺精華而成,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母子線口蓋吻合嚴密,鈕扁圓有勁,嘴、把勻稱,姿態優美,極宜品茗,為民間人士所寶愛,流傳甚廣,各大博物館皆有收藏,是他一生精典之作。
供春
此壺外形似銀杏樹癭狀。壺身作扁球形,泥質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縐滿身,紋理繚繞,寓象物于未識之中,大有返璞歸真的意境。
掇球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邵大亨首創,是由蓮子大壺轉變的壺型,把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 掇 有拾取、選取、獲取之意,也通 綴 即連接之義實際上就是將選取若干球狀體并將其按一定規律,美學法則連接起來。他們是在拾取球狀體之后進行加工,改造,然后進行美的更迭。這樣整個壺看上去猶如行云流水,非常暢達。掇球壺是一身素氣,光滑可鑒,是讓簡練形體來展示其美的內蘊。
提壁
其壺蓋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壺體扁圓柱形,平蓋,扁圓鈕,扁提梁,微曲線造型,結構嚴謹,剛中帶柔,和諧勻稱,虛實節奏協調,是當代紫砂茗壺之一,也是顧氏畢生的經典之作,曾經多次制作、修改壺器造型,有 語不驚人誓不休 之感慨,是體現出現代紫砂壺藝的材質美、工藝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的全能佳作。
1994年郵電部發行《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一套四枚, 提璧壺 是其中之一。
魚化龍
壺的造型構思巧妙,魚、龍、云的裝飾與壺身渾然一體。通身作海水波浪狀,線條流利,簡潔明快。魚龍吐珠、神韻生動。壺蓋安裝的龍首伸縮自如,優美靈活。配以龍尾執柄奇趣極生。清代嘉慶、道光、咸豐時期,經過邵大亨的精心設計, 魚化龍壺 成為一種成熟并廣泛流傳的經典紫砂壺壺型。
龍頭一捆竹
此為邵大亨名壺,以64根長竹段圍成壺身以合64卦之數。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組,每組8根,結以成足。壺蓋浮雕八卦圖,蓋鈕成太極圖,頗有匠心。
井欄
其造型源于井欄。 井欄 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 命理之學 中有 井欄 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 回頭井欄直入 。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井欄壺寓意,深井有如文山書海,知識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誡世人:學識有如人生必備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養性,頤養天年。
報春
梅報春壺 原為江蘇宜興紫砂工藝廠陳列室藏品,是朱氏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以梅花報春為題,在挺秀飽滿的壺身上,運用雕鏤和捏塑等多種手法,生動地刻劃了梅花不畏風霜嚴寒之英姿,端麗穩重,精致傳神。
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民國名藝人朱可心制作的報春壺為此中佳品。
風卷葵
相傳風卷葵是清朝制壺大家楊彭年妹妹楊鳳年所制,據悉雖然楊彭年自己是制壺高手,但當時的規定的是藝不傳女,所以楊鳳年剛開始對制壺一無所知。但有一次楊鳳年只是想到作業坊拿把壺澆花,才剛一進門便被哥哥轟了出來,說是女人不能進這個地方,楊鳳年心里卻是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學會做壺。從此楊鳳年便專心于制壺之上,這一學就是好幾年,當他能夠照著以前的樣式做出壺來時覺得這還不能顯示其真本事,便老想著要創作新樣式。
一年秋天刮了好幾天的大風,花園中的花草被吹得亂七八糟,心里想著想著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干上項著一只壺,但這壺的樣式以前從未見過,定睛一看原來是當年自己種下的錦葵花,它被風吹歪了又挺起來,花瓣也被吹得攏在一起,四周花皆被摧殘只有錦葵花依然如故,始終不散,于是以此為形經過無數更改后制作出此款風卷葵。(來源:金藝乾坤紫砂,圖片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