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壺的造型演變中,有一種是極為特別的,便是壺身形制不變,而將 端把 改制為 提梁 。
這種改動不僅是增加了制作的難度,在氣韻上,使得壺有不同的感覺更是需要功夫。我們今天就來欣賞幾款端把改制提梁的壺型,感受一下紫砂壺的藝術(shù)變化!
1、石瓢
此為顧景舟先生所制石瓢,其形最早也稱為石銚。壺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造型沉穩(wěn),壺身呈三角式,壺流、壺口、壺把三點形成水平直線,符合科學性,觀賞端莊敦穆。
此為石銚提梁,乃是陳曼生與楊彭年改進石銚壺而來。斂口、鼓腰、圜底,造型簡練,渾樸有致;提梁作半圓形,與壺身銜接處之線條自然流暢。
2、合歡
合歡為紫砂壺傳統(tǒng)式樣之一,其特征簡潔、明快、素雅、精煉。整體以弧線組合而成,自壺蓋、曲流、環(huán)柄至足部無一折角及多余裝飾,渾圓雅致。
此壺楊彭年所制,改制為提梁,線條不失其優(yōu)美,氣韻生動。壺身銘:客來茶罷空無有,廬橘微黃尚帶酸。坡公句,子繁銘。
3、魚化龍
此壺為黃玉麟創(chuàng)制,壺身通體作海水波浪云,壺身兩側(cè)各塑一魚一龍淺浮雕,神韻靈動,栩栩如生。壺蓋也有一活動龍首聳出云端,龍舌伸縮吐注,妙趣橫生。配以龍尾執(zhí)把,渾然一體。
此提梁魚化龍為紫砂七老之一的朱可心先生創(chuàng)作壺蓋是云頭如意,在紫砂壺結(jié)構(gòu)上這是一個綱,統(tǒng)領(lǐng)下面的水紋云紋,一直連到壺身,飄逸靈動。設計上在壺嘴頸部增加兩圈,使三彎嘴更加有力度。由于是提梁,在原來壺把的位置作一團云水紋,豐富了構(gòu)圖。
4、供春
此為顧老所制供春,壺身以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zhì)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
此為當代制壺大家汪寅仙老師所作,壺身作扁球形,整體保留了供春壺形制。又制三叉提梁,由粗而細向上延伸,提梁與壺鈕之間的空間處理得當,線條亦是曲致自然。
5、觚棱
此壺呈方形,上斂下寬,壺身呈收口方形,四角圓轉(zhuǎn),平緩自然,轉(zhuǎn)角過渡圓潤飽滿;底承犴門,彎流、耳形飛把,亦是方中寓圓。
橋梁鈕與壺身身形相呼應。整器端莊大方,線面和諧,素雅簡潔,古韻盎然。此為俞國良制三叉提梁款觚棱,制作嚴謹,器型格調(diào)雅致,提梁的虛實空間使此款別有韻味。
關(guān)于端把換提梁暫時介紹到這里,看了這幾款壺之后,不妨說說你是喜歡端把的作品,還是更喜歡改制的提梁作品呢?(作者:砂海墨韻,圖文來源:紫砂壺收藏)
關(guān)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wǎng)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