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紫砂壺顏色內外不一樣?這到底是泥料以次從好,還是真的是把化工壺,這其實與紫砂壺的燒制過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紫砂壺的燒結溫度在1050 ~1200 之間,燒制之前,紫砂藝人會先根據紫砂壺原料的顆粒粗細程度來定一個燒制的上下限溫度,燒制時就必須把溫度嚴格控制在這個范圍內,還要遵循事先制定的溫度曲線。
隨著燒制溫度的變化,壺坯的顏色會出現深淺不一的變化,雖然溫度經過了嚴格的把控,但是在燒制過程中,由于壺表和壺內的受面度和密度有較大的區別,就會出現受熱軟化不勻的情況。
這時,壺胚的呈色就會出現細微的差別,壺表和壺內的色澤也會有所不一。
壺體燒造過程結晶式往往可達到以下幾個階段:
1、結合水蒸發
當窯溫達到105℃時,坯體內的結合水開始蒸發,這個窯溫要保持30分鐘后才可繼續升溫,否則坯體易開裂。
2、結構水逸出
當窯溫平穩提高達500℃時,坯體內的結構水開始分解逸出。
3、石英體膨脹
窯溫達573℃時,泥料中含有的石英顆粒膨脹,體積增大0。84%,晶型轉變。
4、氧化物顯色
窯溫在600℃~1050℃時,泥料中的氧化物分解,壺體開始顯色。
5、保溫求定型
窯溫在1050℃~1200℃時,坯體燒結定型,要停止加溫并保溫30分鐘左右,以平衡窯內溫差。
6、降溫求色澤
窯內溫度平穩后,將煙道閘板及窯門全部打開,迅速降溫到700℃左右再重新關上窯門,制品表面會生成光澤。此時制品處于熔融狀態,壺體不會開裂。
7、石英體收縮
因為石英晶型會在573℃時再次轉變,體積縮小0。84%,所以窯溫在700℃~400℃時,要緩慢而又均勻降溫,否則制品極易開裂。
8、冷卻待出窯
窯溫降到400℃后,再降溫可快可慢,溫差已不會對成品產生負面影響。
紫砂壺燒制 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稀,(禾犀)砂土氣 ,在使用過程中,因窯溫燒制差異帶來的影響會日益顯現,泥料色澤便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吐黑 部位不同,所泡茶葉不同,養壺習慣不同等原因,造成 吐黑 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別,有些肉眼比較明顯的,壺體局部或者整體變深,也會加劇壺表里的顏色不一致。
綜上所述,紫砂壺顏色內外不一致,或者色澤不勻,并不是泥料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也不能證明其就是化工壺。理智玩壺,賞壺,養壺,人人有責。(圖文來源:紫砂壺百科全書)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