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收藏界最弄不懂的是兩樣,一是紫砂,二是玉器。我想,玉器哪怕再差也是塊美麗的石頭,浙江的青田石就算打碎了,小塊的還可以做東西賣錢,那紫砂壺呢?碎了就是碎了,本身就是一坨泥嘛,那么為什么有些紫砂壺的價格和玉石、青田石不相上下呢。
國家進入新歷史時期三十多年來,茶文化的復蘇與城鄉茶館的無處不在,紫砂壺這種原本只作為茶具的身份竟然急劇飆升。上世界八十年代前期,一把名家壺換一座小洋房的事煽動著收藏者們發家致富的愿望。這也大大地促進了原本凋零的紫砂工藝生產,擴大了從業者的隊伍,帶動了相應的許多 衛星 式行業。
紫砂壺的市場及收藏隊伍遍布全國。但至今對于紫砂壺的識別還是很模糊的。從其發展來看,一開始是覺得好玩與實用,有了圓的要方的,有了光貨要花貨;二是看底章,講名頭。這給許多二道販子及大批仿制者有可乘之機,造個名家的假印章太方便了;三是講功能,壺的蓋口、出水一一衡量比較起來;四是看泥料的真偽,因為一段時期風傳宜興丁蜀鎮封礦了,許多人就像家中快斷糧一樣趕快去買,這使得不是由真正紫砂礦泥,而是由普通石粉加化工色劑的 化工泥 大肆猖獗使紫砂壺從 魔壺 轉到 化工壺 。 化工壺 經高溫燒制后,泡茶并不會產生毒性,它只是非紫砂礦泥做的茶具而已。還有一些人盲目崇尚名頭不去審視壺的泥、技、神,于是市場上又出現了 代工壺 。一些人組織成立自己的 工作室 ,請來 槍手 代做,自己出面接待,并在壺上蓋自己的印章或者在壺底簽刻名字,自己親手做的不多。一些 槍手 也樂于從中學技術,創收入,跳槽或自立門戶;五是講究看職稱,殊不知政出多門,要得到一個職稱的渠道太多,有些連根本不會做壺的二道販子也變成 大師 了。國家級的紫砂工藝大師徐秀棠說: 大師的作品就一定是大師級的嗎? 言下之意是有些 大師 做不出好作品。確實,就算是名畫家的作品也不乏泛泛之筆的應酬之作,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由于丁蜀鎮黃龍山的紫砂礦源一度被濫采濫挖去燒制琉璃瓦等建材,造成極度浪費,政府是在2000年禁止過四年的任意開采。但是,宜興一帶的紫砂礦這些年來只開采了儲量的十分之一。紫砂礦泥枯竭只是經營者的一種炒作手段。試想,一把壺才用幾兩泥?自己到山腳下挖幾麻袋的石塊送到煉泥廠粉碎加工一下又可制多少壺?問題是目前沒有國營的采礦單位了。開一個礦,在三四百米地下挖出的石塊還要分揀、粉碎、腐熟、煉制,要付很多人的工資成本。然而一斤砂泥又賣多少錢?有人拿了泥去燒成壺,一把只能賣數十元、幾百元,有的竟能賣到成千上萬元、十幾萬元、上百萬元,這種附加值的提升讓收藏者怦然心動,只希望淘到一把老壺、名壺。說到老壺,何時以前的才叫 老 ?有的以深淺色論,有的以開采時間論。丁蜀陶瓷城有一家專賣 文革 前后大批運到海外又返回來的 老 紫砂壺,當年兩三元一把,現在起碼是千把元一把。也因為求 老 ,又刺激起了一種專作外涂皮鞋油、打蠟、漚泡、煙熏等的偽飾行當,他們的許多方法在我的《鑒壺》一書中詳細介紹過。只是,現在不少玩壺的人大多提高了識別水平,煉就了火眼金睛,偽飾的壺在市場上也少了許多。
顧景舟先生曾說壺要精氣神三者統一。他不知道自他以后在紫砂壺制作上有那么多的技法令市場魚龍混雜。這三個字前還要加上一個前提:泥。真正紫砂優質礦泥是一把茶壺的基礎,合茶、發香、實用、把玩、養變全靠它。紫砂礦泥中有各種泥,顏色上的 五色土 ,色與質不僅在地下深度上各不相同,燒制時溫度不同也會讓泥色產生不同變化。同一種泥溫度低一點可能是土黃色,高一點就是深紫色。泥的個性不同,一般收縮率是10%,有的泥收縮23%左右。燒制前后不僅色差大小與燒成后大小不同,在實用沖泡中色相的變化程度(俗稱養壺)和變化速度也不一樣。優質的紫砂清水泥一周就變潤,劣質紫砂一年也不動聲色。因為泥的重要,眼下有的人就在調砂技法上做泥的文章。所謂 調砂 就是在礦泥中拼進不同粗細、不同色澤、程度多少的耐火砂或相關砂子。調砂的茶壺透氣性好,但是有人在這方面取出許許多多調砂泥的新的名目,把本來簡樸的紫砂茶壺弄得愈發復雜化了。
愛壺、賞壺、玩壺、藏壺的要理智一些,筆者建議如下:一、先確認壺式,你鐘情的式樣大小,先挑出來;二、看泥料;三、看做工,包括刻在壺表的裝飾字畫是否有共鳴;四、看實用要求,檢查壺蓋、流口、手感,裝水后倒一下看是否禁水,這是最重要的。最后把名章、職稱什么的當一種參考,更不要輕信什么證書之類,因為它們對壺的實用本身沒什么內在關系。俗話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你喜歡就好。因為收藏是個集而散,散而集的過程,最高境界是收藏心態。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