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石民(1892-1976)原名德慶,宜興蜀山人。14歲時拜姐夫江祖臣為師,后改名為石民。他年少成名,1913年21歲時到利永陶器公司制陶,技藝成熟,仿創兼優。抗日戰爭前夕,裴石民到上海魔術大師莫悟奇的家中制陶,兩人共同設計,再由裴石民制作成種種古雅的器物;盆景上僅蓋 悟奇治陶 印章。他在上海長住達十年之久,先后為幾個古董商店專事仿古,頗負盛名。1938年,裴石民在蜀山大橋下北廠開設石民陶器店,自做自賣,其間摹仿陳鳴遠的作品甚多,精工細作,幾可亂真,遂有 第二陳鳴遠 之稱。裴石民也因此練就了駕馭各種形款紫砂器的能力,除茶壺外,文房雅玩、杯盤爐鼎、花盆、假山、花果小件等均有所創,形態各異,風格多樣。
裴石民曾有兩次驚人之舉。第一次是宜興名士儲南強在蘇州冷攤上發現明代正德年間的 供春壺 ,壺蓋由后人黃玉麟所配,因黃賓虹考證與原蓋不符,遂由裴石民重新配蓋。解放后,儲南強將此壺獻給了國家,現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第二次是為圣思桃杯配杯托,現收藏于南京博物院。這兩個配件都與主體協調匹配,反映了高超的捏塑技藝和設計理念。
裴石民做陶,刻意求精,每種式樣只做幾件就要翻新。晚年作品不多,如 石瓢壺 、 牛蓋蓮子壺 等,多鈐 裴石民年七十六制 ,并非都是76歲時作,而是晚年創作的標記,蓋內小印卻是真實時間,可見他至老仍壺藝不輟。他善做花盆,在20世紀20年代就頗負盛名,其紫砂小件也頗有成就,融進不少童心癡情,如蠶、松鼠樹樁、蟹等,行家以一個 活 字來概括其藝術功力。裴石民設計以中小件為主,而且常常是每種式樣多則五六件,少則二三件,如水盂,他先后做 金蟾水盂 、 田螺水盂 、 葫蘆水盂 、 松段水盂 、 百果水盂 、 金龜水盂 等,不斷追求各異形態。用印有:篆文小方印 石民 ,圓形陰文印 裴石民 ,小篆長方印 裴石民年七十六制 、 七十七老人 、 裴石民年花甲庚制 等。
代表作有: 串頂秦鐘壺 、 梅段壺 、 松段壺 、 供春壺 圈頂三足鼎壺 、 五蝠蟠桃壺 、 蓮,心茶具 、 素身圓裙壺 等。
吳云根(1892-1969)
原名芝萊,宜興蜀山南街人,14歲即拜汪生義為師學藝,曾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分吳云根長得虎背熊腰,力大無窮,曾以挑坯搬運為生。1915年由利永公司介紹遠赴山西平定縣陶器工廠任技師三年,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師,也曾在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窯業科擔任技師。新中國成立后,在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擔任56屆成型技術輔導員。宜興紫砂廠成立后,一大批學子步入紫砂工藝殿堂,可謂門墻桃李,極一時之盛?,F在著名的制壺名家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門下。汪寅仙親沐其教澤,并由吳云根推薦于師弟朱可心身邊學藝。他待人謙和大度,詼諧、風趣,德藝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樸實。
吳云根不僅熟悉成型技術,還能砌釉爐窯,燃木炭燒制爐均釉紫砂器。他的壺藝風格樸實穩重,光潤內蘊,擅長筋紋器制作,于仿制傳統產品中別抒匠心,巧作變化,推陳出新,給人以新穎之感吳云根制作的 提梁弧菱吳云根四方提梁壺 、 雙色竹段壺 、 大型竹提 、 傳爐壺 、 線云壺 、 合菱壺 等,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陶藝大展,聲譽遠播。早在1932年,他的 傳爐壺 參加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獲得優秀獎。
他的 牛蓋洋桶壺 紫褐色,外觀光潤可人。這是傳統造型,但他做得不俗,整體端正穩健,樸實規矩,有挺拔氣勢,壺身的圓范、流、肩和蓋的弧線過渡都十分流暢,洋溢著一種韻律。此壺為任淦庭陶刻,可謂珠聯璧合。 提梁觚菱壺 ,是吳云根在傳統壺形上提煉改進之作。把觚菱壺的握把改為提梁,四周圓潤的壺體與直角提梁所營造的空間,構成了實與虛、圓與方的對比效果,使茶壺更富有古色古香味道。他的作品喜用雙色泥表達主體,較多的用竹為題,竹節為壺身,挺拔剛勁,輔以幾片小竹葉,舒展有姿,似風中飄動,兩種泥色處理,相互呼應,色澤和諧得體。用印有:楷書小長方印 芝菜 ,篆書方印 云根 ,方印 吳云根制 等。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