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的獨特材質 紫砂,造就了我們廣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興這個陶都名片。他們創造的寶貴財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藝品,就是工藝的證明、品質的證明。所以說 紫砂是一種特質、紫砂是一門工藝、紫砂是一種品質、紫砂是一門道德!
將新紫砂壺處理成舊壺模樣,冒充舊壺、老壺出售以獲暴力,即為 新壺做舊 。
常見有:
1.涂汁法。將濃茶汁、食用油、食醋、醬油、糖等調和成汁,涂抹在新壺的表面。
2.熬煮法。將新壺放進濃茶湯中熬煮,晾干再煮,反復幾次,新壺表面即灰澀陳舊。
3.拭油法。將顏色相近的鞋油擦拭在新壺上。
4.土悶法。將新壺悶埋在土中,使壺表新澤消褪。
那如何去區分那些所謂的 老壺 、 古壺 呢?
看泥色
清中期以前的泥料顏色大多顯出泥黃,當時人們還不懂得在泥中摻氧化鐵粉以調色。
看壺型
時大彬時期,筋紋形器占主導地位。 曼生壺 盛行時期,幾何形器占主導地位。例如程壽珍,在晚年就只做 掇球 、 仿鼓 、 漢扁 三式。
看氣質
即使造型最簡單、用料最一般的作品,只要出自名家之手,也會氣韻生動,精神不凡。贗品在工藝上、技巧上可能超過被模仿者,但精神、氣質是模仿不出的。
看燒成
燒成的區別包括個人習慣,也包括時代特征。傳統 龍窯 溫度較現在的 電窯 穩定性差,燒成品有火候不足或過火的現象。 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 ,始于明代李茂林,之前陶、瓷制品混于一窯燒制,瓷器上的釉彩在高溫下會騰濺在紫砂制品上,使其表面沾染上 缸壇釉淚 。
看印款
刻款、印款及其在壺上的位置等,不同時代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作者又有各自的習慣。陳仲美之前,作者多用楷書刻款;陳仲美之后,始用印章作款。刻款最難判斷,一些不用自書的作者大多請別人代筆。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可排除燒制收縮造成的印章失真,使印章真偽難辨。所以,刻款、印章的鑒定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陳仲美,明萬歷時人)
看銘刻
配書畫、銘文的作品在仿制時極易出現破綻,作偽者在模仿時,不會一氣呵成。不同時代銘刻特征不一:明代一般先在壺上以筆寫字,然后雙刀正入刻,刀口為雙面,筆劃兩側同樣光滑;清代大多使用單刀側入刻,筆劃一面光,一面糙。(作者:陳老師,來源:紫砂壺百科全書,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