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壺的分類中,有一些是按照制作工藝類型來劃分的,例如光器和花器便是工藝上有所不同,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比較特別的一種,薄胎紫砂壺。
薄胎紫砂,顧名思義就是胎體較薄的壺,紫砂壺胎體的厚度是與制壺時打泥片的厚度有直接關系的。
在常規制作中,泥片的厚度都在3到5毫米左右,如果泥片太厚,那么壺燒成之后就較重,端拿不便,而薄胎正是要將泥片打的非常薄。
可以理解的是,一旦泥片打的薄,那么在制作壺身、拍打壺身的時候,一旦把握不好,泥片就極易開裂,因此成型非常難,對技術純熟的要求非常高。
有人會問,泥片裂開了補泥不行嗎?補泥理論上可行的,但是在燒制時容易發生問題,因為如果掌握不好,補的泥干濕度、泥性與壺身有異,在燒制時就容易開裂。
所以一把完品的全手工薄胎壺,制作難度是很高的,業內會做薄胎壺的人并且做的不錯的并不算多。
很多壺友在了解到薄胎壺之后都非常喜歡,而入手之后多褒貶不一,愛之者有,恨之者亦有。
一些壺友非常喜歡薄胎壺,其胎壁薄,壺體很輕,幾乎只有正常壺的一般重量,即使放入茶葉,倒滿茶水,拎起來同樣極為輕便,幾若無物。
薄胎是工藝不同,在壺的造型上同樣沉穩厚重,而上手卻又極輕,有大巧若拙之感,「薄如蟬翼,輕似浮云」是愛好者們給它的贊譽。
而另一些壺友則對薄胎壺恨極,起初他們也是喜歡薄胎的,而在使用中薄胎壺卻都壽命不久,多是壺身開裂,碎體而亡。
熱水澆淋壺身,驚裂;把壺放在桌上,稍微沒當心,磕裂;反正各種沒有注意就開裂了,他們覺得這薄胎壺就是個「炫技」的觀賞器,沒有太大的實用性可言,只能看看!
愛恨交織可以說是薄胎壺愛好者對薄胎壺的心聲,而實際上,對薄胎壺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確實是技藝難度很高,同樣地,在使用上也必須小心,這是一定的。
此外,對于從業者來說,薄胎壺還要更多的照顧到 觀賞審美 和 實用審美 的要求,不能「為了薄而薄」,甚至讓人不敢用手去摸,生怕會把壺給碰碎,這就是對于實用審美根本沒有理解,是迎合市場而追求 新、奇、特 的嚴重弊病,也是一些從業者對于工藝內涵膚淺理解的體現。
對于喜愛薄胎壺的玩家來說,在使用薄胎壺的過程中,切記輕拿輕放,此外一定要記得溫壺,只要小心使用和保養,薄胎壺同樣能「長命百歲」。(來源:紫砂文化館,圖片來源:說茶網圖庫)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