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玩家玩壺唯 全手工壺 馬首是瞻,而對 半手工壺 則不屑一顧,嗤之以鼻,還有新手朋友誤認為半手工模具壺就是手拉胚!!!個人認為壺的本質功能就是供喝茶所用,只要其符合制壺要求,是自己所喜歡的壺型和泥料便可,無需注意半手工和全手工(手拉胚除外,他不屬于紫砂成型工藝)。
其實,所謂 全手工 與 半手工壺 從來就是很難嚴格區(qū)分的。從紫砂工藝發(fā)展的歷史來看,據(jù)說,被稱為紫砂鼻祖的供春,就曾經(jīng) 斫木為模 ,即借助木模(可能是 內模 )來制壺,而到了時大彬 時悟其法則又棄模 ,即時大彬不用模型,但他 削竹如刃 發(fā)明了一整套制壺的專用工具,后來 器類增至今日,不啻數(shù)十事。 (周容《宜興瓷壺記》)可見,時大彬制壺雖不用模,但借助各種專用工具,所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也不是純粹意義的 全手工 。
半手工壺
當然,我們現(xiàn)在所指 半手工壺 ,不是史書上的木(內)模而是指由石膏翻制的 外模 ,主要用來 擋坯 圍身筒,然后再由手工精心修飾的,其實區(qū)別就在于身筒的成型,花的功夫都是差不多的。 石膏工藝的引進,據(jù)說最早是1958年無錫惠山泥人廠的兩名翻石膏模師傅到宜興紫砂工藝廠來傳授的。 這項工藝有利有弊: 從有利的一方面說,統(tǒng)一產(chǎn)品的規(guī)格,提高了形制的準確性,有利于指生產(chǎn),縮短了一般技術工人學藝的周期 ;而其弊端則是 作為藝術品的茶壺,其個性化的藝術生產(chǎn)和創(chuàng)新精神受到一定的限制,手工技藝的含量降低,且為仿冒作品提供了手段。 (徐秀棠:《中國紫砂》)
紫砂茶壺歷來分為:日用品、工藝品和特種藝術品。對于一般的日用品、工藝品茶壺來說,適當運用模型有利于形制規(guī)范、能滿足大眾的需要;而對充分張揚藝人個性的特藝品茶壺的創(chuàng)作來說,則必須熟練地掌握全手工的制壺技藝(她也無 模 可 型 ),才能得心應手地發(fā)揮自己的靈感,創(chuàng)作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茶壺來。但話又不能絕對地說,因為純手工制作的壺如果造型缺乏創(chuàng)意,工藝又不到位,未必一定成為 藝術品 了,相反手工輔之以模型(事實上模型貨離不開手工,如搓嘴、把、 明針 工夫)也可制出精品來。
最典型的是汪寅仙大師的 曲壺 ,因表現(xiàn)的是抽象的幾何形體,局部借助模具卻并未削弱其 形、氣、神 ,而成為名家收藏的珍品。
因此,個人觀點認為所有紫砂從業(yè)人員,特別是有志于攀登藝術高峰的中青年技藝人員來說,首先,必須下苦工夫掌握全手工制壺的技巧,要千錘百煉,扎扎實實掌握手工制壺的基本功,把全手工制壺的 絕活 學到手,就象學書法先要從楷體臨帖入手;也象學繪畫先要從寫生,素描做起。
其次,不應也不必排斥 模型 (再次強調!半手工模具壺不是手拉胚)。作為一種制作的輔助手段,不但在制作中、低檔日用品茶壺時少不了;如果運用得當,將有利于藝術品的造型創(chuàng)新,再次,無論是全手工制壺或用模型輔助成型,都不應當只是模仿抄襲的別人作品。這樣的作品即使你做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也只能是 形似 而已,而缺乏藝術的靈魂 精、氣、神 。比如同樣貼一片竹葉、綴一朵梅花或理一條線,手中有功力,心中有激情的做出來的就是 活的 。而否則就是僵死的。最后,如不能自己創(chuàng)新,終將成為一名制壺工匠而難攀藝術高峰。
手拉胚壺
最后介紹一下手拉胚壺,所謂手拉胚,并不屬于紫砂成型工藝,其實是用機械操作的,下面設置一個馬達,上面放置一個圓盤,把泥料放在圓盤上,開啟開關,馬達旋轉運作,利用慣性離心力,用手拉出一個壺型來,拉出來后切下,放置晾干,再配壺嘴、壺把(均為灌漿制作的),裝成一把茶壺,放置晾干后再噴漿,經(jīng)過燒制就可以手拉胚壺。注意:純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因為在離心過程中,純紫砂承受不了離心力,往往會拉破,所以手拉胚中一定要加入一定量的高嶺土,這是一種做瓷器的用料,添加高嶺土的紫砂壺燒成后瓷化比較嚴重,不但透氣性差,泡養(yǎng)之后也不易產(chǎn)生變化,大部分手拉胚壺會加入玻璃水,新壺看上去已經(jīng)非常光亮,價格也相對較低。
手拉胚不是紫砂壺傳統(tǒng)工藝,其制作成品低,工藝相對簡單,大大高于手工壺的出品速度,手拉胚壺一個人一天可以拉200-300個。而傳統(tǒng)的紫砂壺,是用拍身桶和鑲嵌身桶兩種工藝形成各種形狀的紫砂壺。
在此,我也提醒玩壺者:全手工、半手工并非是茶壺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手拉胚除外),更不是區(qū)分藝術品和日用品的天然界限。關鍵是要看茶壺的泥料、工藝、造型和神韻如何,即作品的 形、神、氣、態(tài) ,只有當你真正提高了鑒賞能力,慧眼識寶,才能覓得自己喜愛的茶壺,而不致上當受騙。(來源:紫砂文化館,圖來源:網(wǎng)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wǎng)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