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已過,曲終人散;物雖猶在,人卻成憾。茫茫人海,偶然的一次次擦肩而過,不經意的一次次對視相望,難分難舍的一次次傷情別離,亦或多年來的守候相逢都隨著人走茶涼、曲終人散。獨自斟酒飲世情,物是人非盡隨風。暮然回首,人生又能看透幾許……
當你離開原來那地方,那杯“茶”自然便會慢慢轉涼。“時過滄桑,人走茶涼,望月思鄉已是昨日過往;物是人非,唯有淚千行”,汪曾祺先生在京劇《沙家浜》中為阿慶嫂的唱腔這樣寫道。
離開、茶涼,或許這意味著即將到來的結束,亦或若干年以后,不知留戀什么,種種印象仍不時閃現在腦際。隨著圈子的擴大,在人群中呆的久了,心中自然會有人走茶涼的喟然慨嘆,涉世未深的我,自然沒有久經官場的傳奇,一時的頭腦發熱竟也感嘆起了“人走茶涼”,奇耶?不奇!
一杯茶,人走開了,自然慢慢地就涼了、冷了。生于世事的人們總愛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著人走茶涼的演技,察言觀色、阿諛奉承便成了少不了的必要手段之一,人走茶涼后,而今的門可羅雀、車馬人稀自是與往日的門庭若市、華蓋云集自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于久經高位的人來說,自是少不了派頭、臉面,當習慣于捧著“熱茶”的手忽然接觸到“溫茶”或“冷茶”又怎會滿足,于是便有了人走茶涼、世事無常的慨嘆。
撫今追昔,遙記當年,中學時代曾有位不可一世的班長,班里同學找其幫忙有心結交的不知道有多少,不知何時此位長黯然下馬,卻依稀會有不少的伙伴與之來往,但和往日相比已經是大不如前了。純真的少年時代都會有察言觀色善加利用的心理,至于往來于社會的一代人就會可想而知了。
不善言辭的我往日定會對此不屑一顧,而今卻也成為了社會交往的必要手段,由此自是嘆一下人走茶涼生活莫若演戲的社會了。小說如此,歷史如此,現今影視亦是如此不斷重復著人走茶涼的悲喜劇。喝慣了別人的“熱茶”,定然期望著人走茶不涼的永久會員。曾有清人汪輝祖在《佐治藥言》中有一段富有哲理話:“官之得民與否,去官日見真。”所以,遭到“茶涼”的人們,大可不必拍案罵娘,捫心自問,在位時,自己又在做過什么好事?
世態炎涼,古今如此。人情勢利,固然不好,但就‘人走茶涼’而言,生活在這個人走茶涼的社會,真是要暗自想想自己是該喝“涼茶”還是“熱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