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喜借酒消愁。人生失意時,生活不幸時都飲酒解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到底“何以解憂”呢?
唐代茶道大師皎然在《飲茶歌消崔石使君》中則有三方面的概括:“一飲滌昏寤,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由此可見,茶猶藥也。以茶解憂,既可以療身,更可以療心。
以茶解憂,療以“心病”,不同的“心痛”,施以不同的“茶藥”,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當失望、無奈、苦悶之時,泡一杯清澈甘醇的烏龍茶,靜思冥想,便會感悟出生活就是由苦與樂而交織成的,在品過苦澀之后才能體味出濃香;
當憤怒、不安、暴躁之時,泡一杯澄碧清香的龍井茶,靜心而思,讓心靈歸于沉靜,自得一份心靜、心寬、心安;
當疲憊不堪,急火攻心之時候,泡一杯澀澀的苦丁茶,湯色黃中透紅,滋味鮮爽沁人心脾。
以茶解憂,可以清心明志,教人明理,遇到過急之事可以避免“怒傷肝、恐傷肺”的情況發生。
以茶解憂,還可以引導“心病”患者暫時忘卻病痛帶來的苦惱,使患者意境開闊、心情舒暢,有利于身體康復。
茶之“療效”貴在使人靜心、解惑,轉悲為喜,轉憂為歡。既能化解心中之淤氣,也理療了心中之傷痛,使心情變得冷靜和泰然,將一切煩惱與憂郁置之度外,讓心靈復蘇,使信心重現,從無望中看到希望。
那時的日子都很慢,連陽光都是慢慢灑滿屋子的,細長的煙斗裊裊的煙,熱騰騰的大碗兒茶一喝就是一天。
常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句子,我們總會心生感觸。時間如同穿過指縫的砂礫,我們能夠抓住的又能有多少呢。長大后,我們常聚在一起,不聊工作,不聊未來,不聊壓力,只為一起懷念小時候。
那時候,還沒有五顏六色的碳酸飲料,我們口渴了,無非喝白開水或者茶水。有時,家里來了客人,用蓋碗泡上茶水招待,我們也會討一杯來喝。那時,也談不上品茶,只覺得茶水比白開水好喝得多。
那時候,時間好像過得很慢。用塑料水壺沖泡的一大壺茶水,再而三地沖泡了三四遍,太陽也還未下山。大人們趁著天晴,扛上鋤頭就到田地去了,帶上的一大壺茶水喝得精光了才回來。幾個小孩子聚在一起玩游戲,玩輸的人就將紙條沾一點茶水,貼在小朋友的腦門上。有趣極了。
那時的時光很慢,也沒想過長大后的事情。小女孩兒就已經很愛漂亮了。在村里,有這樣的傳統,孩子出生長到兩三歲時,要給小女孩兒穿耳洞。而對于物質貧乏的時期,用來避免閉合耳洞的東西就是茶葉梗。常常一小階段后,就要換上新的茶葉梗。
那時的時光很慢,茶水也是甜的。發小們偶爾相聚,總是在回憶年少時候的事,或搞笑的,或出糗的,或憤懣的,現在想來,都是美好的。桌上靜置的一杯茶,像是一條能夠回到過去的時光隧道,令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