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茶是好東西,幾分禪意,幾分釋懷,都在茶葉繾綣飄舞的茶湯中得到很好的詮釋。茶葉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相同,色彩變幻,深淺紛呈。鵝黃清澈,淡雅素凈,恰似久藏琥珀;湯明色綠,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在輕盈升騰的水霧中觀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勝收。杯中的茶葉沉浮不定,茶香也隨之飄飄渺渺,在空中悄悄彌漫。茶香好似深谷幽蘭,若隱若現。用力嗅之,不留痕跡;不經意間,卻清香宜人,沁人心脾。
茶道者,飲茶之道也。其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禮節禮貌、交談話題等一系列高雅考究的道道,都有極為嚴格的規定,一招一數、一板一眼都馬虎不得,其刻板程度比起孔孟之道來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茶道乃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種飲茶藝術,講究“四規七則”,以體現“和、敬、清、寂”的精神。據說,它已成為日本促進家庭和睦、人人相親,以及教育子女講究禮儀、尊敬師長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對于茶道,周作人曾做過這樣的解釋:“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種代表藝術。中國最終沒有發展出像日本那樣精致的“茶道”,但有“茶藝”。道可道,非常道。而“藝”是大眾文化,既可意會,又能言傳,不需技巧、不溯淵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隨心所欲,這或許也是一種禪意。可以在喧嘩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幾人對坐,高談闊論,古今付之于笑談;可以兩人相對,或輕言細語,或不置一詞而心有靈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獨自品茗,茶洗塵埃,不覺心靜如水,物我兩忘。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說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聽來似乎很容易,其實,邂逅取決于靈感,靈感取決于準備。所以作者又補充了一句,即“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品味感悟茶香以及茶道也是如此。對于感覺遲鈍甚至麻木的人來說,茶葉頂多是一堆腐舊的葉子,雖說喝茶有諸多好處,也僅僅是為了這些個好處而喝茶,并不是真正的發自肺腑地欣賞、品味、感悟茶的悠遠綿長。其實喝茶不能僅僅停留在喝的層面,要想真正把茶的精髓發揮地淋漓盡致就要學會親近茶、邂逅茶,體味茶語茶香,感受茶語清心,茶的美就會隨著你心靈觸及的地方慢慢渲染凸顯開來,茶的魅力也會由此展現在你的眼前。
夜深人靜,獨處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那蒸騰的氤氳,如同清明時節迷蒙飄渺的雨露,透過城聊如霧裊裊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覺會陷入一種無限的遐思,一種入禪的意境,濃淡相宜的潑墨山水畫,江南小橋流水的景致縈繞于懷。凌晨四點,品茗聞香,更覺得茶美極了,葉子在杯中翩翩起舞,凌亂的舞姿,竟有種哀傷的美。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