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境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指喝茶的環境,另一個是指喝茶的境界。喝茶的最高境界莫過于盧仝的“兩腋習習清風生”,而喝茶的環境卻有許多的講究。
現代作家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說:“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飲,得半日之閑,可抵上十年的塵夢。”
唐人杜甫有詩云:“日落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蘇大學士云:“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
歐陽修則提出喝茶的“五美”條件,即茶新、水甘、器潔、天朗、客嘉。
明代陸樹聲在《茶寮記·煎茶七類》中提到了更細致的品茗環境:“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遠,松風竹月,宴坐行吟,清談把卷。”
同時代的茶藝行家馮可賓在《茶箋·茶宜》中,更是對品茶提出了十三宜: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清供、精舍、會心、鑒賞、文僮。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題畫》詩中也描繪了一幅人生至樂的理想藍圖:“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
可見,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喝茶注重一個“雅”字,人要雅,茶要雅,器要雅,環境更要雅。人是知味的好友;茶、器不求貴,但要清新典雅,品茗的環境要雅致,可選竹林下,明窗旁,余暉中,毛屋內;對話的主題更要超凡脫俗,倘若時時刻刻點擊著人間煙火,那就破壞了茶的潔性和雅韻了。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