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中,竇儀以新茶飲予,味極美。奩面標云:“龍坡山子茶”。龍坡是顧渚別境。
吳僧梵川,誓愿燃頂供養雙林傅大士。自往蒙頂結庵種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圣陽花、吉祥蕊,共不逾五斤,持歸供獻。
和凝在朝,率同列遞日以茶相飲,味劣者有罰,號為“湯社”。
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兒八枚,膠以金縷,獻于閩王曦。
吳僧文了善烹茶。游荊南,高保勉白于季興,延置紫云庵,日試其藝。保勉父子呼為湯神,奏授華定水大師上人,目曰“乳妖”。
偽閩甘露堂前兩株茶,郁茂婆娑,宮人呼為“清人樹”。每春初,嬪嬙戲摘新芽,堂中設“傾筐會”。
大理徐恪見貽卿信錠子茶,茶面印文曰:“玉蟬膏”,一種曰“清風使”。恪,建人也。
湯悅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然嚴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
豹革為囊,風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滌滯思而起清風。每引此義,稱茶“水豹囊”。
胡嶠《飲茶詩》曰:“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新奇哉!
猶子彝之,年十二歲。予讀胡嶠詩,因令效法之,近晚成篇。有云:“生涼好喚雞蘇佛,回味宜稱橄欖仙。”然彝之亦文詞之有基址者也。
符昭遠不喜茶,曰:“此物面目嚴冷,了無和美之態,可謂冷面草也。”
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云龕之侶,慎勿賤用之。”
饌茶而幻出物像于湯面者,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于金鄉,長于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并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耳。檀越日造門求觀湯戲,全自詠曰:“生成盞里水丹青,巧畫工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漏影春法,用縷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
宣城何子華邀客,酒半,出嘉陽嚴峻畫陸鴻漸像。子華因言:“前世惑駿逸者為馬癖,泥貫索者為錢癖,耽于子息者為譽兒癖,耽于褒貶者為《左傳》癖。若此叟者,溺于茗事,將何以名其癖?”楊粹仲曰:“茶至珍,蓋未離乎草也。草中之甘,無出茶上者。迨宜目陸氏為甘草癖。”坐客曰:“允矣哉!”
皮光業耽茗事。一日,中表請嘗新柑,才至,呼茶甚急,徑進一巨甌。題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眾噱曰:“此師固清高,而難以療饑也。”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