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誚”字不是貶義,而是帶有詼諧調侃之意。崔石約在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湖州妙喜寺。
⑵越:古代紹興。遺:讀wèi,贈送。剡溪:水名,在今紹興地區。剡溪茗:唐時名茶。
⑶金芽:鵝黃色的嫩芽。爨(cuàn):此處當燒火講。
⑷“素瓷”句:白瓷碗里的茶湯,漂著沫餑散發著清香。
⑸“何似”句:如清涼的雨絲從天而降。
⑹畢卓:晉朝人,是個酒徒。一天夜里,他遁著酒香,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被伙計們捆起放在酒甕邊。次日掌柜的見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此事被傳為笑談。
⑺丹丘:即丹丘子,傳說中的神仙。
作品簡析
這首五、七言古體茶歌,約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此詩是詩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題中雖冠以“誚”字,微含譏嘲之意,乃為詼諧之言。其意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風格,對唐代中后期中國茶文學——詠茶詩歌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