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厚薄(主要針對片狀玉器):古玉在加工過程中,由于使用線切割的解玉方法,所以加工出來的玉器,整體厚薄是不均勻的。即使加工為成品時經過精心打磨,仍然會如此。只要你豎在眼前,細細觀察玉器的邊緣(或是卡尺量一下),自然一目了然。
2、看平凹(也是針對片狀玉器):因為線切割的加工工藝所限,古人加工出來的玉器平面絕對不會是水平的。只要您把玉器放在水平面上(比如玻璃),您輕輕按動任何一邊,另一邊會翹起;翻過來,也會如此。有的玉器表面還會出現線切割時留下的解剖痕。
3、看玉器的邊緣:玉器入土后,隨著年代的增長、地殼的變動、溫度、濕度的變化、坑內物質的腐爛、玉器所處環境等等,玉器也會發生一些物理、化學的變化,比如鈣化、應力反應、沁色等等。這些變化往往會先從玉器最薄弱的地方開始,所以這些地方會首先出現一些現象,比如裂縫、鈣化、沁色、蝕孔等;這也是新仿玉器無法企及的,這點較為重要。如下面幾圖,可以看出邊緣及裂縫處的細微變化。
當然,鑒定的細節還有很多,但也不可斷章取義,僅僅從細節上就斷然判定。我們必須要結合玉質、器形、工藝、包漿、沁色、鈣化以及全國各地坑口的不同等諸多因素綜合判定,這樣才會做到認真負責、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