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器表上的集簇狀,或疏落大小不一的較小型的沁坑,卻自然而然,不可人為。
紅山古玉真品,至關重要的沁跡,并不在于沁色,因為高仿品可以普遍利用老玉的皮殼或沁色,或人工染色,而自然沁坑與自然沁孔的狀態是極難仿制的,除利用老玉上的沁坑與沁孔之外,人為作偽的坑口容易識別。紅山玉器真品,可以說百分之百都有沁坑或沁孔,一點點天然沁坑的痕跡都沒有的玉器,定是可疑品。
沁坑的典型狀態為:倒圓殼狀,似卵殼,似谷殼。邊緣多為漫圓棱。坑底包漿,但并不光圓,漿內有沉淀的沁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沁坑較小,而且密集。這與人為碩大圓坑圓疤或機械噴射的十分麻密的小坑,并不是一回事。
古玉包漿后,較大的沁坑會變小,較小的沁坑會變得更小,或消弭不見。但經過盤拭,浮漿脫去,沁坑便會密集顯現。
紅山玉器無論生坑,還是熟坑,其沁坑狀態,尤其集簇之狀,顯然是沙土顆粒經久沉壓,侵蝕物質沿著微笑沙土顆粒,集中腐蝕玉表,而玉表成點簇狀松化、異化、水溶后而下凹為坑狀或集簇坑狀。有的玩家不注意觀察或研究紅山真品上的自然沁坑的狀態,被玉表上的沁色或漿色障眼,或被點鉆或刻劃的人為凹坑或坑疤所蒙蔽。
此煤精狐首龍玦,器面布滿微小沁坑,坑為自然土咬之狀。較大的沁坑有遇水膨脹而器表崩裂的痕跡,非人為鉆鑿之痕。有較小的沁孔,孔內洞深,為侵蝕之狀。沁坑內與玉表包漿。尤其耳棱部包漿甚厚。獎為青白色。陰線凹槽內有微小沁坑與細小沁孔。鉆孔內的螺紋上亦有沁坑。紅山古玉受沁有多種狀態,沁坑較之沁色更為嚴重。沁色是侵蝕物質的分子浸滲入玉表而顯現之色,沁坑是侵蝕物質的分子分解了原玉質的化學分子而異化而松軟,而形成凹坑,他比沁色更為深重,形成的過程更為悠久,因而作為鑒定紅山玉器的根據更為重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