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土中,不僅質地會發生變化,顏色也會發生變化。《玉紀》說:“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理,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隨之浸淫于中,如下染缸,遇紅即沾紅色,遇綠即沾綠色,放入土重出之玉無有不沾染顏色者。若無水銀沁入,雖鄰入顏色亦不能入玉中也。有受黃土沁者,其色黃,名曰玵黃;有受靛青者,其色藍,名曰玵青;有受石灰育者,其色紅,名曰孩兒面;有受水銀沁者,其色黑,名曰純漆黑;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棗皮紅;有受銅沁者,其色綠,名曰鸚哥綠。此外雜色甚多,有朱砂紅、雞血紅、棕毛紫……總名之曰十三彩。”
在鑒賞古玉時,人們習慣稱黃色沁為土沁,白色為水沁,綠色為銅沁,紫紅色為血沁,黑色為水銀沁。劉心瑤在《玉紀補》中把出土玉器分為西土和南土兩部分,“西土”包括陜、甘、川、晉,“南土’測指江蘇、浙江、江西等地。一般來說,西北地區的玉土沁較重,南方的玉水沁較重,“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濕土也。燥土之斑干結,濕土之斑潤溽;干結者色易鮮明,潤溽者色終黯淡。土斑而有瘢痕者,沙土物也;無土斑而有瘢痕者,水坑物也。西北亦有濕土,東南亦有燥土。近水則濕,遠水則燥也。”王心瑤《玉紀補》不僅告訴我們如何識別各地的沁色,而且還告訴我們幾種玉器做舊方法和所制玉器的顏色特征:
(1)將玉件用火燒烤,使其顏色發白,如古玉中的雞骨白色。王心瑤稱這種方法制成的玉器為“偽石灰古”。同真石灰古比較,它上面有火烤的細裂紋,真的上面沒有。
(2)把活羊腿割開,植入小件玉器,用線縫好,幾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細紋,如同傳世舊玉上的紅絲沁。這種方法做的舊玉,王心瑤稱為“羊玉”。同真傳世古玉比較,“羊玉”顯得干澀,“不如真者溫靜”。
(3)將玉器放入剛殺死的狗腹中,縫好入土數年,玉的表面會產生土花、血斑,王心瑤稱之為“狗玉”。但這種玉器帶有新玉的顏色和琢過的痕跡。
(4)用質地松軟的玉或石性較大的玉和玉皮,制成器物,然后用烏梅水煮,時間長了玉質松軟處被烏梅水搜空,然后再用提汕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王心瑤稱這種玉為“梅玉”。但梅玉的沁色看起來不自然,色較死。
(5)把玉器用濃灰水加烏梅水煮,乘熱把玉取出,置于風雪中冷凍,則玉級凍裂,其裂紋細如發絲,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紋。王心瑤稱這種玉為“風玉”。但裂縫的顏色新,不如舊的溫潤。
(6)將玉器用鐵屑拌之,然后用熱醋淬之,放置十幾天后埋于地下,數月或一年后取出。由于受鐵屑腐蝕后玉器上出現桔皮紋,紋中鐵銹為深紅色并有土斑,宛如古玉。這種做舊方法為乾隆時無錫阿叩所傳,所以又稱為“叩銹”。但顏色看起來亦不自然。
(7)用“磠提”之法上色,使顏色透入玉理,灰煮不退,與真色無異。只是天陰時顏色較鮮,天晴時顏色混濁而已。
以上幾種玉器做舊方法,在近代流傳得很廣泛,根據玉心瑤所講的古玉特征去觀察,傳世玉器中這類作品還不少。
鑒別玉器的沁色時,一定要分清是假沁還是出土的真沁。一般而言,假沁色鮮,真沁色暗;假沁色死,不太自然,真沁色雖黯淡,色彩卻很自然。
筆者有幸讀到蘇州文物商店張永昌先生鑒別古玉的文字材料,在談到古玉器斷代時,提出下列意見,值得我們深思。他說:
第一,鑒別玉器,應把“穩定期”的制品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理由在于它具有某一時期藝術風格的各方面特征,時代氣息很濃。
第二,對一種器物的時代特征。不能只抓住一點,不顧其它的條件。要從造型、紋飾、技法、玉色和玉質各方面,全面進行分析比較。
第三,在各種特征中,要抓住主要方面。例如,在觀察龍紋時應著重看頭部、腿部以及爪的紋飾演化,其中尤以頭形為最重要。
第四,要觀物入微。這是因為有些重要的時代特征,常表現在很細微的變化上,而這些細微之處又常常被人們忽視。例如,戰國的蟠螭紋,有一個重要的時代特征,在雙線細眉上面有一道陰刻線,若隱若顯,不仔細觀察就可能看不見。
張永昌先生的四點意見是從藝術考古方面來立論的。肉眼鑒別法主要是觀察顏色、玉石質地特征以及用小刀等簡單的工具大致確定其硬度等。然而,肉眼鑒別畢竟是粗略的,有時是不可靠的,特別是對相似的玉石往往得不出可靠的結果。為了精確計,必須借助寶石學和礦物學的方法,通過各種儀器進行科學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