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鑒別,有三個內容,一是鑒別玉質,即玉器的玉料品種是什么;二是鑒別人工處理,即玉器的顏色及古玉的沁色或者其它特性是否人工處理所致;三是鑒別仿冒品甚至合成品真品的假冒者鑒別出來。
古時玉器的拋光沒有現在亮,多為袖脂光澤,因此我們說要越油潤越好。但不包括剛出土的玉器和出土后末經"盤摩"的玉器,因其表面往往受侵蝕而不見光澤。但若有,則更好,若為玻璃光澤,則是非常難得之珍品。因古代將玉器拋出玻璃光澤來,需要較高的拋光技術或很長的時間。古玉器本身表面所具有油脂光澤,古人稱之為"包漿"。
琢工與造型是有時代特點的,新石器時代至夏商之時,刀法樸拙、簡潔、粗曠,且器形厚重,我們不能以現在的加工要求去評價它。因其年代久遠,涵義深長,價值不同一般。春秋戰國、漢代及唐宋之后,玉器琢工以現代標準評價,亦不遜色,自然是琢工越精細越好,造型或古樸或秀雅,都以和諧有韻味為上品。
古玉器的優劣通常是以上述因素來評價的。但也有一些玉器,因其極稀有難得,往往是只占上述因素的一二項優者,即成奇寶。如常被稱作"四異"的四種異寶:一是天然九色;二是游絲雕琢;三是老土大紅;四是多種沁色。
"天然九色":是指制作玉器的玉料,天然便有多種顏色,古人常常用"九"來形容多。"家有九色玉,勝得百兩金。"可見古人對具有多種顏色的玉料是多么看重。若再將其制成玉器,到了今天,自是無價之寶。
"游絲雕琢":是說某些古玉之琢工精細之極,其紋飾雕刻的線條細若游絲,且婉轉流動,毫無滯跡,細人秋毫。這種工藝在今天也算是極高超的,何況是在幾千年前的古時。因而屬少而又少的極品,如今很難找到,當然是無價寶。
"老土大紅":"老土",是指剛出土的古玉,或是出土后未被"盤摩"的古玉。若其出土時便帶有滿布的鮮紅色沁色, 即所謂“鶴頂紅”,則被稱為"老土大紅",也是極難得的異寶。
"多種沁色",即是指一件古玉器之上,有多種顏色的沁色,若這些沁色既鮮麗又和諧,而且深入肌里,則為奇珍。若只是在表面浮著,則表明年代相對要近許多,自然價值也就低些。